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新发展

新萄京棋牌官网登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提出,一经提出便广泛流传。它简洁而深刻地论述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备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它正本清源,引领了举国上下对教育的重视,极大促进了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原标题:教育铸就强国之路

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此之后,我国历届领导集体均把这一论断作为教育基本功能的论断,并在不同场合重申这一论断。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均明确提出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并将之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论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在讲话、书信中多次提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改革与发展

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并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日报
9月11日)

何谓“本”?“本”就是“一”,是“原点”也是出发点。何谓“百年大计”?通常是指国之大计,即国家的长远发展。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发展需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要素协同作用。那么百年大计为什么不是以经济为本、军事为本、文化为本,而是教育为本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换言之即是:国家发展,教育先行。一个国家、民族的竞争力归根结底靠人,而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这种认识指明了教育在诸要素中具有超越其他要素的先导性作用和奠基性作用,是世界历史和经济理论共同揭示的普适性规律。

作者简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总课题负责人:田慧生、陈子季;项目主持人:高宝立;主要成员:金东贤、杨雅文、郭丹丹、许建争、刘贵华、张彩云、刘洁、张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对教育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扎实实施教育惠民举措,促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教育先行,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国家选择。教育先行,是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因。中国的教育为本、教育优先呼应着世界历史与经济学理论,同时自始至终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服务着中国的“百年大计”。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之后又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个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基本点不变,但是着力点各有不同。1986年起,我国开始施行义务教育法,全民义务教育得以普及,为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目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为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提供了充足保障;高校扩招、“双一流”建设确保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需的人才储备;控辍保学、教育扶贫政策缩小了贫富差距确保教育公平,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推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直在与时俱进。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教育的地位、功能上,强调“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教育发展方向上,提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从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使命高度,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教育发展价值追求上,倡导“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教育发展动力上,坚持“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把握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新特点,要求“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遵循文明传播和发展规律,号召“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这些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离不开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近5年来,按党中央的总体要求,公共财政优先保障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方针、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仅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成就,还提供了教育促进国家发展、个人成长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对国家发展而言,它提示执政者应注重长远大计不搞权宜之计,更加注重人的培养而不仅是物质积累。对个人成长而言,它揭示出教育才是改变命运的根本手段。越是处在贫困中的家庭和个人,越是应当考虑长远的投资,正所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的复杂国际背景中,它在未来必将产生出新的智慧,让中国以及全世界通过教育优先发展搭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互理解的桥梁。

关 键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教育思想 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事业,一边关联着每个孩子的梦想,一边关联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实现“人才强国”、“教育强国”,要从质量上进行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在国家层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适度超前部署教育现代化,用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正在形成长效机制。面对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为了孩子们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愿望,要持续推进教育改革,推动中国教育更好发展,小到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大到考试招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的改革,让更公平的教育惠及更多“追梦人”。让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引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育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理论特征。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都包含着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教育的性质、任务、发展战略等都做出了概括和总结,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一以贯之,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日益表现为人才竞争,人才背后是教育。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密切配合,到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深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深化教育改革,一个更具基础性、先导性、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教育,必将夯实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文/流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根据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教育的地位、功能上,强调“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客观表述了教育的功能和性质,表明我们党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教育发展方向上,提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对教育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规律作出了高度总结;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特征,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在教师观上,明确“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充分肯定教师职业的崇高价值与重要意义,升华了对教师工作的理论认识;在公平观上,倡导“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丰富了教育公平的定义,明晰了公平与质量的关系,明确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在教育发展动力上,坚持“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动力问题,明确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及策略;在教育的不断创新上,提出“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对现代教育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基本规律作出了新的深刻判断,明确了我国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在教育的国际视野上,号召“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创造性地将教育对外开放中文化交流的本质与文明间的碰撞、融合、创生相关联,丰富了教育中外交流的内涵,阐明了教育对外开放的规律。这些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

一、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高度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是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坚持的一贯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大力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与宏大魄力。2013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视频贺词,明确表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这一重要论述,客观表述了教育的功能和性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表明将教育放在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考中谋篇布局,表达了“教育第一”的明确态度与坚定决心

“始终”,表明了优先发展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明确定位,须贯穿发展全局、社会全员、工作全线、思想全盘;“战略位置”的提出,核心是把教育明确放在各行各业发展顺序上的首位,从而进一步凸显了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功能,强化了新时期国家教育优先发展的总体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2]“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3]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事业。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意味着教育是民生之首,其意义不止当下,更在未来

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对奋斗目标的具体阐述中,他将“更好的教育”放在了民生首位,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展现了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进现代化进程、让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化成果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工作愿景,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一贯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4]“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5]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事关国家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全局。教育优先发展,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的思想推进了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他强调,要不断扩大教育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各项政策加快推进落实,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2016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38866亿元。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颁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给出了教育改革发展路线图与时间表,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基本原则,强调超前规划、优先发展,规定将教育作为各级政府财政支出重点领域给予优先保障,并具体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低于GDP比例4%的标准,从制度与机制上明确优先保障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法定增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