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社科网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宝生

内容提要: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近1627万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取得重大成就。但也要看到,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城镇化进程、全面二孩政策、高考改革等因素影响,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愈发突出。新时代,我们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以培养培训为重要环节,以高效管理服务为关键支撑,统筹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12月16日讯近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及任务举措,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基本建立起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开启了我国尊师重教新纪元。3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在教师立法立制、素质提升、职业发展、待遇保障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国上下积极贯彻落实,着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切实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事关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对尊师重教提出更高要求,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认识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状况、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品质、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障。

《意见》从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15项举措,全方位构建师德师风建设新格局。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据介绍,《意见》的总体思路是,一方面内强素质,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强有力的举措、实招和制度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外塑环境,通过提升教师地位、加大教师权益保护,创设良好从教环境,提振师道尊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积蓄传承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全党全社会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的精神,大兴“师道既尊,学风自善”之风,大为“师严道尊,民知敬学”之举,让绵延不断、经久不衰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今天的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我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近1627万人,分布在51万多所学校和幼儿园,为2.7亿在校生传道授业,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广大教师无比关心、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每年教师节都通过到学校视察、看望慰问教师、致祝贺信等方式,对全国教师表示亲切问候,就教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亲自推动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师队伍建设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取得重大成就。

《意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师德涵养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立德树人过程,锤炼高尚道德情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教师队伍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与日俱增,教师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教师节的设立,意味着广大教师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所作贡献得到了高度认可,彰显着教师在全社会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依法确立了教师专业地位,有力维护了教师合法权益,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走上了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

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完善。2012年,教育部分别制定加强中小学教师和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文件,构建了覆盖大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2018年制定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分类提出教师职业行为倡导标准和禁行底线。

新萄京棋牌app ,据介绍,《意见》的一大特点是注重日常管理,将师德师风要求融入教师管理各环节。严格教师管理,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做在日常、严在日常,在教师的招聘引进、考核评价、日常监督与违规惩处等方面,强化师德师风要求,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步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人力资源成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地位的战略资源。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党和国家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明确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这一战略部署,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教师,重点突出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重大工程和重点工作。

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严控师范院校改制、摘帽,师范院校稳定在180所左右,其他参与教师教育的院校稳定在380所左右,教师教育专业点保持在5000个左右。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普遍建立。

同时,《意见》还在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维护教师依法执教职业权利,加强尊师教育,以及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支持教师工作等多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举措,着力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世代传承,立足时代前沿、统揽国际大势,顺应人民意愿,遵循教育规律,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分析总结了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深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中国方案,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教师工作的行动指南。2018年党中央胜利召开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深化了全党、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念兹在兹的教育情怀,彰显了一个文明古国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价值追求。

教师国培体系建立健全。2012—2018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教师“国培计划”专项经费超过137亿元,培训各级各类教师超过1200万人次,有力带动了各地5年一周期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

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意见》提出,各地各校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传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夯实学校主体责任,压实学校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通过实施“特岗计划”,2012—2018年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省份共招聘51万名特岗教师,持续为乡村教育输入“新鲜血液”,优化了乡村教师队伍结构。2013年教育部启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到2018年已经安排专项经费153亿元,覆盖725个贫困县,惠及130多万名乡村教师。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发布会上介绍,《意见》具有“新”“实”“全”的特点:以新思想指导、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遵循教育规律、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和师德师风建设规律,着力通过日常的教育引导,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探索教师更能接受、更易转化成行动自觉的有效方式,出实招;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想政治学习和师德素养提升面向全体教师,没有例外者。

3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这35年来,教师队伍建设锐意进取、砥砺前行,书写了特色鲜明的历史篇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教师队伍的发展变化是根本性的、全方位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成就是历史性的、开创式的。

推进教师编制配备改革。国家统一了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教师配备标准,倾斜支持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推进“县管校聘”改革,通过定期交流、学区一体化管理、教师走教等方式,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和薄弱学校流动。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第一次对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要求,从提高教师地位、保护教师权利、加强尊师教育、鼓励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系统举措,为教师营造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良好环境。

35年来,党和政府围绕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政策引领、投入倾斜、优化配置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幅提升教师供给能力,大力补充壮大教师队伍,吸引大量优秀人才从教,教师队伍整体呈现新格局新面貌。2018年,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数量达到1673.83万人,比1985年增加931.9万人。普通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从1985年的60.6%提升到2018年的99.97%,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从1985年的25.1%提升到2018年的99.86%,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从1985年的39.6%提升到2018年的98.41%,有效满足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需求和办学需要。

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中小学设立正高级职称,2016—2018年评审为中小学正高级职称者达9000人。同时,深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全面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

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随着此次《意见》的印发,从国家层面构建起了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与指导师德师风建设整体工作相结合的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

35年来,党和政府坚持将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将提高师资质量和专业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核心,秉持“师德为先、能力为本、学生为重、终身学习”教师发展理念,大力振兴教师教育,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引领教师队伍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以崭新的姿态继续朝着大国良师新境界不断迈进。近年来,上海教师两次参加联合国经合组织组织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多项指标评价结果排名世界第一,中国教师在国际社会引发强烈反响。

教师整体素质结构得到优化。据2017年统计,教师学历层次得到提升,有93.7%的小学教师取得专科以上学历,82.5%的初中教师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年龄结构日趋优化,普通高校、中小学教师中45岁以下的分别占69.8%和70.5%;师生结构比例趋于合理,与2012年相比,小学生师比降低了0.59个百分点,初中生师比降低了1.18个百分点,高中生师比降低了1.82个百分点。

35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设计,强化教师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专项计划的系统性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夯实了教师工作的政策基础,为优化教师队伍规模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创新教师队伍工作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形成了涵盖各级各类教师和各项教师工作的全方位、全领域的完整政策体系,高位引领、固本强基,破解了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创设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看到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城镇化进程、全面二孩政策、高考改革等因素影响,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愈发突出。比如,教师队伍配置在区域、校际还不平衡;教师培养还不充分、不完善;一些地方对教师关心不够,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比较突出。我们既要看到成绩,也要正视问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35年来,党和政府着力提升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教师收入水平。2017年,教育行业年平均工资水平在全国19大行业中排名第7位,基本形成了教师工资待遇增长长效机制。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大力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广大乡村教师工资收入大幅提升,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差距逐步缓解。

全方位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35年来,党和政府巩固提升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教师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与日俱增,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全党全社会高度认可教师职业价值,充分肯定教师劳动贡献,一大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先进人物相继涌现,引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

全国教育大会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系统部署。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我们要牢牢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使教育改革发展更有活力,让教育现代化动能更加强劲。当前,尤其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谱写教师队伍建设崭新篇章

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方向。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教师工作各方面、各环节,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将广大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上来,担负起新时代教师的神圣使命。

今天,中国已经迈入新时代,正在崛起的中国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昂首迈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重大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对教师的素质能力带来全新挑战。立足新时代,聚焦新矛盾,兴国必先强教、兴教必先强师的任务要求格外迫切,教育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实现教育梦离不开一流的教师队伍。

突出第一标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广大教师要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像春蚕吐丝那样竭心力,像蜡炬成灰那样发光热,像和风细雨那样润心田,像孺子牛那样做人梯。新时代,要更加突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健全长效机制,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全面强化师德教育,加快建设师德全员养成体系。

始终坚持党对教师工作的全面领导。教育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沿阵地,教师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具体实践者,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事关国家前途与民族未来。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方向。加强教师队伍党的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适应发展需求,推进教师教育振兴。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母机。新时代,要统筹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坚持师范院校的师范主业不动摇,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鼓励有基础的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持续为教育发展供给优秀师资。强化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全员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改革实施“国培计划”,大力开展混合式研修,组织高质量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

始终坚持将提升教师素质作为核心任务。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大力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抓紧抓实。深入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不断焕发教师崇德、修德、养德内生动力。深化教师工作领域综合改革,厚植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坚实基础。

围绕效能优化,推进教师管理改革。优化管理效能是增强教师队伍发展活力的关键。新时代,要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稳步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打通教师职业上升通道。推进县域内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健全聘用引进、考核评价、激励约束等管理制度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探索优胜劣汰机制。

始终坚持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尊师重教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强调努力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最令人向往的职业。各级党委政府应从战略高度优先谋划教师队伍,优先投入教师所需,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增进教师福祉,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机制,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文化氛围,将尊师、爱师、敬师充分转化为行动自觉。

拿出真招实招,保障教师待遇权益。根据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中央相关文件要求,建立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科学调整教育支出结构,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确保国家各项惠师强师政策落地见效。对300万乡村教师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加大倾斜支持力度,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积极探索建立教师公共服务社会支持体系,完善教师从教保障激励机制。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师道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中国国情,决定了办好中国教育、做好中国教师工作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时代写照,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前进方向。新时代中国强师之路必须立足本土,放眼国际,传承历史,改革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为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先行者、驱动者、实践者。

提高教师地位,营造尊师重教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是厚植尊师文化的源泉,良好家风中尊敬师长的礼教是尊师精神内化养成的土壤,醇厚校风中敬爱老师的规训是尊师行为固化的结晶,社会氛围中感念师恩的行动是礼敬教师的感召。要加强尊师宣传,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避免“校闹”。要共同唱响尊师风尚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历史在见证,人民在期待。面对未来,面对挑战,我们将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勇于担当的精神、久久为功的毅力,迈好新时代中国强师之路新步伐,书写教师队伍建设的崭新篇章。

按照教育现代化总体目标要求,到2022年,教师培养质量有较大提高,教师培训效果明显增强,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基本理顺,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研究,优化政策设计,推动基层探索,将国家政策化为操作方法,采取务实管用举措破解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