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着力构建“五四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教育部简报〔2016〕第2期

  东北大学坚持以机制创新驱动人才创新创业,着力培养“善创意、会创新、能创造、勇创业”的拔尖人才,助推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台阶。

摆上几张木桌,喝上几碗茶,三五成群的创业者和学生们,正在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头脑风暴”,这就是e创茶室每天的真实写照。位于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西校区内的e创茶室,不仅是创业者们洽谈业务的首选之地,还是廊坊华航e创空间标志性的一环。

新萄京棋牌官网登录,南京大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初步构建了“五位一体”、“四创融合”、“三个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组织领导。成立校长牵头负责的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形成以学院为中心,以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科技处、产业集团等相关单位为带动,以学院、各实验实践教学单位为分中心,以校外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器为纽带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全面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强化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聘任校外导师,建立专兼职、校内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e创空间为我们创业提供了平台和氛围。创业之初,办公地点、办公经费对我们来说都是大问题,
e创空间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大帮助,还有政策指导和导师指导,对于创业团队来说十分珍贵。”入驻e创空间的创业团队“五度设计”负责人陈玉龙说。在学校的帮助下,“五度设计”不仅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华为、北京智博联等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创业项目也拓展到了遥感信息技术、工业设计、航模、会计等多个领域。

构建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基于学生多元发展需要,既面向全体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又针对有志创业的学生分类施教,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结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多元培养改革,累计开设相关课程144门次,选修学生超过7000人次。以创新创业讲堂为补充,每年举办创新创业教育讲座、沙龙、工作坊等活动200余场,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以创新创业训练为抓手,每年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学生超过1200人次。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每年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与学科竞赛的学生超过1500人次。以创新创业成果孵化为助力,个性化帮助创业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近年来共支持学生创业项目288个,其中51个项目获得天使投资,带动1200多名学生创业。

  打造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50余门,增设《企业创新创业管理》课程,由校内教师、企业高管联合授课,吸引近2000名学生选修。每年开展“大一创意节、大二科普节、大三科技节、大四创业节”等200余项链条式精品实践活动,参与学生近万人次;实施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主体的各级创新创业项目,年均500余项。以主题竞赛、科研训练、自主研发等活动为依托,创建“东大创客”新型载体,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近千支。全校深度参与科研项目、科技竞赛的训练的学生年均超过55%,累计组织各类科技竞赛300多项。

近年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立足顶层设计,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项目实践+服务孵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载体,以e创空间为平台,形成“教学主管部门、院系与相关单位联动配合,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踊跃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打造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的实践平台。规划建设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四创空间”,为学生跨学科交流心得与经验、实践创新创业的奇思妙想提供条件。基于“互联网+”,建设腾讯创新研究中心、“互联网+”大数据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等创新训练中心。面向文化产业,设立奥美创意工厂、视觉创意工作坊、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等创意工作室群。顺应工业4.0,建设3D打印实验室、智能硬件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E创空间、NXPClub等创造工坊。对接市场,设立各类创业基金、奖励基金和专项教育基金,集聚教师、学生、资金、场地、法务、设备等创业要素,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开展创业实践。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成立区域创意研究中心、区域创新研究中心、领导力与创业研究中心,指导课程、实践体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创新文化等建设。结合专业特色、社会需求,多形式举办创业先锋班、创新实验班,推广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模式,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强化校企、校校合作,聘请国际、国内百余名知名教授、企业家、社会人士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与宝钢、东软、微软、IBM等多家公司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

从课程设置到搭建平台,从举办大赛到联动企业……丰富的创业“大餐”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

深化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三个协同”的育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强校校协同,2008年起先后与美国、英国有关高校联合成立国际创新创业学院,汇聚国际知名专家、成功企业家、著名投资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培训。加强校企协同,成立由28位知名企业家与投资人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600余位各行业专家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库,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咨询和论证,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专业辅导。加强校地协同,充分利用在江苏各地共建的24个政产学研合作平台、104个研发机构及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学生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确保年均投入创新创业教育资金超过1000万元;打造专属化实践空间,建设6300平方的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实施创新学分,探索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设立学生创新创业“校长奖章”、“学生科学奖”、“创业年度人物”等专项奖励,推行保研、创新奖金等政策,实现“政策、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在学校云计算产业园内建立“创业梦工厂”,作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具有东大特色的“前孵化器—后加速器—梦工厂苗圃”的学生创业链条。

平台建设是学校推动双创工作的一大特色。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点燃学生的创业激情,学校下大力度搭建联动平台,厚植双创沃土。

2015年,廊坊市政府投资500万元与学校共建廊坊华航e创空间,经过三年多的发展,e创空间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河北省发改委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河北省教育厅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河北省人社厅就业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累计105个团队进驻e创空间,32个团队注册了公司实体。

“e创空间利用平台资源帮助创业团队代办工商、税务等手续,将社会资源和导师团队结合,形成强大的创业联盟体系,真正帮助学生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目前e创空间吸引大数据、智能制造、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视频制作、节能环保等行业类别的多家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在基地孵化。”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孙晓丽介绍。

学校充分发挥与航天的特殊渊源与学科优势,依托学校14个省级创新平台,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多个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如与中科院遥感所、航天503所、中国资源卫星中心等核心单位共同打造的省航天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及省新能源汽车监管服务平台、钢木家具技术研究院、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

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校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在条件支撑方面,学校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做好创新创业服务与孵化,创新开展双创活动,搭建双创协同平台,整合校内外资金,产生了可喜的双创成果。

仅2018年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300余项,累计孵化智能制造、航天遥感等项目150余个,项目与学科专业结合度达到70%。注册公司32家,解决就业岗位590人,年营业额过百万元的公司有10家。

学校成立了科技处、团委、招生就业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单位协同的创新创业服务与孵化体系。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交流会及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校企对接活动,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定期组织相关专家面向学生团队遴选创新创业项目,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孵化扶持,以“育种评价+园丁指导+规约管理”的孵化管理模式,从入驻管理、项目孵化、金融扶持、导师会诊、宣传推介、商业实践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一条龙”式的服务支持。

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课程、讲堂、训练、竞赛、孵化“五位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通过校政共建双创平台,聚合资源,搭建创新、创意、创造、创客、创业“五创融合”的孵化转化平台和完善校政、校际、校地、校企的“四个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了创新指导、创业辅导、创业孵化链条式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种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现如今,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支持双创、服务双创的氛围愈加浓厚。创新创业,已成为大学生逐梦新时代的强大引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