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5〕第59期
一
浙江师范大学以实践为导向,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服务引领浙江基础教育改革,支持乡村教师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走进广东省肇庆学院,可以看到在错落有致的校园建筑物中,有一栋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楼宇被命名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按照学校的设计,这个中心是一个集师范生技能训练、教学理论研习、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师教育研究、社会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综合平台。凭借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教学资源,中心在应对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与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层级递进的五大实训工作中游刃有余,成效显著,美誉度不断提升。至2017年底,慕名而来到这里进行参观访问、学习交流的教育单位已达200多个,这些教育单位的地域范围遍及全国除了西藏之外的所有地区。这座头顶“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称谓的实体建筑,折射出肇庆学院在新时代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整体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
专题研讨会现场 东南网记者 蔡晓卿 摄
构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一是探索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主动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对接与互动,汇聚220余所中小学校资源和优势,构建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体系,整体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二是推动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建设一批教师发展学校,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校合作发展共同体。以“现场本位”方式服务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三是积极服务基础教育改革。成立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特级教师工作中心,积极参与教师教育政策制定,服务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依托省级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发布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年度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地处粤西的肇庆学院创办于1970年,至今已有48年办学历史。这个学校最初的名字,叫做肇庆地区师范学校。从这个校名可以看出,肇庆学院办学之初,是一所专门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教师人才的师范学校。48年来,这个学校一直没有抛弃和弱化其历经岁月磨洗形成的师范教育传统和师范办学特色。相反,在高等教育高歌猛进的时代洪流中,她坚定不移地把从师范教育发展而来的教师教育作为立校之本,通过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起与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契合的教师教育体系,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自身的综合建设。观察肇庆学院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的教师教育体系,可以为新时代推进教师教育工作带来积极的启示。
东南网三明5月11日讯5月10日是三明学院的前身福建省立师范学校迁址永安大湖兴学80周年,百年闽师、传承发展,纪念福建师范迁址永安暨推进新时代师范教育研讨会在三明学院举行。
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一是实施“农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2007年开始,为地处偏僻地区的乡村海岛累计送教2400多场,举办校长、教研员、教师培训班200多个,直接受益达20余万人次。二是实施“乡村教师学校发展支持计划”。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计划5年内建设50所乡村联盟示范学校,建立和完善人机、人人、校校互动模式,为乡村教师提供网上培训教研和个性化辅导平台,覆盖浙江省所有欠发达地区。三是承担农村骨干教师“国培计划”项目。2010年以来承担“国培计划”项目62项,创新理论指引与实践辅助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培训中西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4000多名。
二
来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上海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三明市中小学幼儿园校长、教师等100多人,围绕“纪念、溯源、兴学”等主要内容,总结并弘扬闽师教育特别是抗战时期办学优良传统,深入探讨新时代教师培养、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分享了当前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经验及成果。
推进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一是构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以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为主线,构建“四年一贯、理实互嵌、赛训结合、习考并举”的实践教学体系,研制各学科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校本标准。探索学前教育师资驻园培养模式,构建校、地、园协同教学科研的教育共同体。自主研发师范生教学技能达标网络考核系统,规定不达标者不得参加教育实习。二是开展“国省校院系班”六级教学技能竞赛。将师范技能竞赛向下延伸至院、系、班,实现班赛人人参加,院赛班班参与。连续29年举办校内师范技能节,多次承办省级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连续承办三届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三是营造全员教研文化。构建“学校—学院—专业—基层教研组织—学生”教研组织体系,每年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展示周”和“最美教研室”评选,营造全员参与、自主教研的文化氛围。
肇庆学院打造教师教育的第一个理念,就是教师教育专业化。
学校认为,要办好教师教育,使其上质量,出特色,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而要实现专业化建设,首先就要在教师教育组织体系的构建上进行机制体制的创新——在各个师范专业所属的二级学院负责培养师范生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有一个专门的教育实体负责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专题研讨会现场 东南网记者 蔡晓卿 摄
基于这种认识,2013年,肇庆学院在原有的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师范学部的基础上,在广东省范围内率先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并且把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实施工作,以及对中小学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都交给了这个学院。就是这样,通过明确教师教育学院的职责,肇庆学院向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三明学院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生源基地校在论坛上授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教学实践基地”的升级,主要为在校师范生、高校师范类教师、依托校教师服务,通过项目合作、课程开发、师资互聘、交流培训、见习实习、文化建设、成果出版、课题研究等方式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提升师范生教育质量和基础教育师资水平。
紧接这一步,肇庆学院又授权教师教育学院,参照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刀阔斧的修订,形成了14个学分的教师教育理论课程、6个学分的教师技能课程和9个学分的教育实训实践课程。这个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成为肇庆学院的师范生从教材上获得理论认识、更从实践中养成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托。
三明学院副校长、师范学部主任张君诚表示,“它打破了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共享的壁垒,同时实现了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信息资源共享,为师范生提供教学实践基地,提高在职教师的职后培养水平‘三效合一’的重大优势整合。”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进程,需要胜任各个专业化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学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教师教育学院通过努力,建成了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张楚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卢晓中教授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也亲临肇庆学院,以讲学的形式助力这个学校的教师教育工作。以此为引贤用才的缩影,教师教育专业化课程的实施,在肇庆学院获得了充分的师资保证。
此次三明学院协同三明市教育局,共遴选三明市实验幼儿园等26所学校为该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13所学校为该校优质生源基地、22名教师为该校基础教育专家库专家,启动了19项面向三明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工作。
三
近年来,三明学院积极响应新时代教师建设、振兴师范教育号召,把“闽师之源振兴计划”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工程推进,率先成立师范学部,以整合校内外师范教育资源,分类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探索构建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2017年以来三明学院实施了三明市中小学师资的专项培训–“三明学院金凤凰教育服务培训”,根据基层需求免费为全市12个县基础教育提供订单式培训,已完成1597名师资培训。2018年三明学院启动面向本市户籍考生的公费师范生培养工作,首届招收182名公费师范生,定向为12个县培养小学及幼儿园教师。
肇庆学院教师教育改革的第二个理念,就是培养目标卓越化。
学校始终把培养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人才视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为了落实这个使命,学校批准教师教育学院启动前所未有的改革,在2014年创办了旨在培养未来卓越教师的“砚园班”。
2014年“砚园班”的招生简章开宗明义地阐明了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综合教学技能,能够引领和服务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卓越教师。这个目标最为核心的关键词,就是“卓越”二字。
当其时,肇庆学院从即将升上大学三年级的2012级学生中,通过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择优选拔了50名优秀学生作为培养对象。第一期“砚园班”,就这样破壳而出。
包括肇庆学院原院长和飞教授在内,来自校内校外的10位名师成为这个班集体的导师。这些导师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起教师专业知识模块、教师专业能力模块、教师综合素质模块等三大模块的指导任务。
与导师指导相并列,参加讲座、加强研讨、观摩考察、亲身实践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在这期“砚园班”里各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学员们经过两年学习,教学实践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初步具备了成长为未来卓越教师的潜质。
在首期“砚园班”初战告捷的基础上,肇庆学院至今已经连续推出四期“砚园班”。按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肖起清教授的说法,“砚园班”致力培养未来卓越教师的办班思路、办班模式,为肇庆学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未来,学校的教师教育工作就是要沿着由“砚园班”探索开辟的路径不断向前迈进。
四
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工作的第三个理念,就是职前职后一体化。
应该说,职前职后一体化,是教师教育工作内在的要求,是所有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共同面对的问题。肇庆学院在这个方面的突出之处,在于其通过教师教育学院这个教育实体的有效统筹,把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通了相关的环节,盘活了相关的资源,使得教师教育如同一池活水,呈现出一个目标可以共商、平台可以共建、信息可以共享、效益可以共赢的工作局面。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综合平台的教师发展中心,在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负责在校师范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工作之外,中心积极承担起各项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服务于广东省以及周边地区的基础教育。据统计,中心成立以来,已经完成15个强师工程项目,为来自肇庆、佛山、中山、云浮、茂名、清远等广东各地和湖南、海南等地的中小学教师举办了70多个培训班。各地学员在中心组织的培训班中,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的目标,通过认真学习、深入交流,极大地提升了教师职业素养。
担任某中学校领导的学员A在他的培训总结上说,通过对四份校、区、市、省级教师培训方案进行热烈讨论,他对于教师培训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某小学教师、学员B在谈到参加培训的心得体会时说,在培训班中学习了五类教学素材的处理方法,为她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技巧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早已走上教学岗位的在职教师重新回到校园,重新成为学生,重新接受指导,重新获得成长,在教师教育学院创设的学习环境里,不是一个单独的个案,而是一种整体的现象。
教师教育学院在打开怀抱迎接各地学员来校培训的同时,又在各地广泛布局与教师发展中心相互挂钩的基地学校。经过双方的合作建设,这些基地学校具备了辐射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功能的元素,并成为了教师教育学院安排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实习学校。在基地学校成为实习学校后,肇庆学院定期派出专家、教师深入其中,与其一线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与研究共同体。这种确保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又作用于基础教育师资水平稳步提升的运行方式,充分体现了肇庆学院切实加强与地方基础教育的对接,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概念得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五
肇庆学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第四个理念,就是协同育人开放化。
协同育人,是指校内外各方教育力量与元素的高度合作,是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由办学实体与协同体一起进行人才培养的方式。这是办学实体克服自身某些薄弱环节、突破自身某些瓶颈的有效途径。从2012年起,肇庆学院在协同育人思想的指引下,先后携手怀集、封开、广宁、德庆等四个山区县的人民政府,在各自辖区内成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在这些试验区里,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得畅通无阻。
5年来,近3000名优秀师范生在肇庆学院的派遣下,来到试验区进行顶岗实习。而与顶岗实习相应,试验区学校的一大批教师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来到肇庆学院参加培训。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三者之间协同育人的成果不断涌现,效益不断生成。2016年,肇庆学院UGS协同育人原有的协同体继续增加,覆盖范围从肇庆所辖的四个山区县,拓展到中山多地的珠三角核心地带。也就在2016年,以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为核心的乡村卓越教师UGS协同育人平台,获广东省教育厅认定,成为省级协同育人平台。而在2016年年底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UGS协同育人模式被专家组认定为肇庆学院显著的办学特色之一。
在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肇庆学院进一步认识到,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格局来打造教师教育的协同育人体系。于是,学校携手肇庆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成立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校携手陕西师范大学,与这个国内著名的师范学府进行友好合作;学校又携手广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开办在职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班,为地方基础教育提升师资水平创造机会。
一句话,肇庆学院在教师教育工作中,协同的步伐走得铿锵有力,开放的格局更加牢不可破。
六
总之,教师教育专业化、培养目标卓越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协同育人开放化,就是肇庆学院在新时代到来之际,凝心聚力促进教师教育整体改革的四个理念,也可以称为这个学校为教师教育工作发展设定的四个目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把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广东省提出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进行新师范建设。这就赋予以教师教育为己任的院校新的历史使命,要求其通过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教师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的贡献。肇庆学院正在通过自己思想和行动,落实这份党和国家的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