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人民共享

未来的希望源于今天的教育。千百年来,读书受教育是每个孩子的心愿。教育是三更的灯火,是五更的鸡鸣,是普通庄户人家门前的一副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更是中华民族始终坚持不懈的追求。

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

今天,受教育从一个梦想变成一种权利。不让每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如果把今天的教育成就“量化”,将是这样一组数据:

新萄京棋牌官网登录 ,——我国提高村义务教育水平工作成效显着

中国目前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在校生2.76亿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1.7%,取得跨越式发展;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9%,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本报记者李秀萍
8月28日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详细解说关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工作的情况。其中,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着力解决“乡村弱”问题;创新教师工作机制,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特殊群体,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等内容,成为本次报告亮点中的亮点。

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中国教育大提速的声声号角。

统筹资源配置破除城乡壁垒

教育公平,首先要补齐短板,要向西部地区倾斜、向农村地区倾斜、向民族地区倾斜。通过教育制度改进,缩小地区差异,使每个人获得教育的机会平等。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主要变化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旨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自2006年实施以来,到2014年,农村中小学在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经过6次提高,已达到中西部小学600元,初中800元,基本形成稳定增长之势。2016年6月,国家出台《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次全口径对中西部教育发展做出顶层设计。

据此,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统一制订《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央编办、教育部将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统一提高到城市标准,按小学1∶19、初中1∶13.5的师生比核定编制。按照实际配备教师测算,25个省份小学、24个省份初中已达标。

这一连串政策的背后,是一个中国儿童从有学上到免费学,再到上好学的时代印记。

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定中西部地区普通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每生每年60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00元,东部地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5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50元。

教育公平又不仅仅是补齐短板。从“有教无类”到“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需要适合的教育。为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持续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启动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出台高考综合改革相关政策,印发《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改变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重理轻文、唯分数论等突出问题,引导初中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部还启动中小学装备配置标准修订工作,2018年计划出台多项中小学学科装备配置标准和30项左右质量标准。在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方面,2017年已全面实现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全国1604万名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

至此,教育公平的开口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广。衡量人才的标准从一把尺子到多把尺子,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条条大路通罗马”。

施策多元并举补齐乡村短板

如果说,教育能为学生打开一扇大门,那么,教育公平一定是这扇大门的金钥匙。教育,因其具有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条主要途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进步。只有如此,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由全体人民共享。

在同步建设城镇学校、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缓解“城镇挤”问题的同时,千方百计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着力解决“乡村弱”问题。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3.42万亿元,其中53%用于义务教育。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由2016年的2817亿元增至2018年的3067亿元,80%用于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

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2016年-2018年,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59亿元,带动地方投入2000多亿元。2017年还启动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全国832个贫困县的10.3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已达“底线要求”。

扎实推进基本均衡评估。坚持把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与脱贫攻坚、控辍保学紧密结合。截至2017年底,全国2379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占比达81%。

2018年4月,国务院对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特别强调帮助两类学校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

创新人才培养留住乡村师资

振兴乡村教育离不开师资力量培养。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全面部署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加强乡村教师培养培训。继续实施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教育,推动28个省份实施地方公费师范生教育,每年吸引4万名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2016年-2017年对360余万名乡村校长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

创新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流动。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2017年选派约8万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2018年计划选派9万名。

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明确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惠及725个县的127万名乡村教师。

关注特殊群体促进教育公平

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才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关注特殊群体,正是这项工作的其中一环。

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明确把控辍保学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任务,避免学生因为厌学、家庭经济困难和交通不便而辍学,目前已有2075个县制订控辍保学方案。2017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1%,初中学生毛入学率达103.5%,均高于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完善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推动各地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2017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1406.6万人,其中80%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另有7.5%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

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建立民政部牵头、27个部门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全国共摸排农村留守儿童902万人。2017年帮助76万名存在家庭监护问题的儿童得到有效监护。

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生每天补助4元,寄宿生加上“一补”后达到每天8元-9元。全国共有29个省份1631个县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国家所有扶贫开发重点县,受益学生3700多万人。

两年多来,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国务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制定了经费保障、办学条件、队伍建设、控辍保学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不断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做细做实,在致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难题的同时,正引领我国义务教育开始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