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萄京棋牌官网登录《邯郸市教育脱贫攻坚2018—2020年规划》解读

日前,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众介绍化解义务教育超大班额的有关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大班额占总班数比例为7.06%,超大班额占0.5%。相比2017年,大班额减少了28%,超大班额减少了78.1%,为近10年来最大降幅,如期实现“基本消除超大班额”的教育政策工作目标,正积极努力实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的教育工作目标。

《邯郸市教育脱贫攻坚2018—2020年规划》解读
近日,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以及市扶贫和农业开发办公室6部门联合发文,就《邯郸市教育脱贫攻坚20182020年规划》的内容及具体实施方案做了详细安排部署。
据了解,本规划是基于国家、省等会议、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而制定的,旨在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重要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规划》提出,要全面落实河北省第九次党代会和邯郸市第九次党代会部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创新脱贫攻坚机制,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大力开展功能型造血型教育扶贫。找准教育领域的最薄弱环节,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重点,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和贫困地区青壮年为重点人群,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贫困地区与全市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优先发展。尽快补齐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短板,全面推进贫困地区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水,不断推进教育参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坚持精准发力。准确把握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教育需求,分类制定教育脱贫攻坚举措,找准教育脱贫攻坚实施路径,推动教育脱贫攻坚政策精准实施、脱贫资金精准投放,确保贫困地区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坚持就业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以提升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为重点,全面提升贫困地区人口就业创业、脱贫致富能力;落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教育脱贫攻坚大格局。
《规划》提出,通过三年努力,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保障建档立卡学生全程全部资助,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实现家庭脱贫,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对建档立卡学龄前儿童,确保都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对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确保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对建档立卡高中阶段适龄人口,确保都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建档立卡高等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建档立卡学龄后人口,提供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
在提升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方面:一要保障义务教育。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落实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着力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乡村弱、城镇挤问题。合理规划乡村学校网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优先倾斜支持6个贫困县区,确保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落实县(市、区)长、县(市、区)教育局长、乡长、村长、校长、家长、师长等七长联保责任制;把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对象;因地因人施策,对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困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全过程帮扶和管理,防止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二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统筹学前教育资金,重点向贫困县、贫困村倾斜;加强贫困地区幼儿园建设,贫困地区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充分利用农村小学的网点优势,按照园舍独立、经费独立、人员独立、教学独立的原则,建设农村小学附设公办园;没有小学的村,要按照服务半径1.5公里,服务人口30005000人的原则,通过大村独办、小村联办或办分园的形式建设村幼儿园,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三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实施78所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加大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和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全面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继续实施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普通高中改造计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优先支持贫困县扩大教育资源;保障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四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支持力度,保证每个县(市、区)办好1-2所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努力提高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为就读职业学校的贫困县、贫困家庭学生开辟招生绿色通道,优先招生,优先选择专业,优先安排在校企合作程度较深的订单定向培训班,优先落实助学政策,优先安排实习,优先推荐就业。五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力度,建立并推行代理家长工作,构建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丰富校园生活,结合校外教育基地留守儿童之家等建设项目,切实完善农村学校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设施和场所,合理安排寄宿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确保留守儿童都有丰富多彩的童年;加大对各类残疾人进入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力度提高贫困地区残疾儿童教育普及水平,按照一人一案的要,针对建档立卡的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其接受义务教育。
在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积极实施特岗计划,不断增加特岗计划规模,确保特岗教师政策待遇落实到位;按照统一的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和寄宿制学校实行编制调节倾斜,着力解决好农村学校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认真落实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指标向贫困县倾斜;积极落实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助和生活补贴政策,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向贫困地区教师倾斜。
在完善贫困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方面,全面落实建档立卡学生普通高中、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公办普通高校三免一助政策。制定完善资助对象评定办法,建立教育、人社、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联动识别机制,全面覆盖每一所学校、每一名学生及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确保应助尽助、不落一人,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和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落实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资助政策,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在完善贫困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方面,建立邯郸市贫困毕业生信息库,实行一对一动态管理和服务;利用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贫困毕业生推送就业岗位,组织开展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并按规定给予补贴;引导各高等院校贫困生就业帮扶重心,由侧重在毕业前后帮助贫困生寻求工作岗位的结果式帮扶向注重在求学期间帮助贫困生提升就业能力的过程式帮扶转变;贫困地区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时,优先选拔招募本地户籍毕业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构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
规划还就加大高等教育服务支持力度、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实力等内容做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同时要求各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因地制宜组织实施,确保教育扶贫政策落实。

中西部区域多个省份在2018年加大了化解大班额的工作力度,但“基本”消除大班额的工作任务依然较重。中部和西部地区大班额比例比2017年分别下降了3.67、3.51个百分点,但仍占9.42%、7.16%,与5%的教育政策目标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大班额问题的出现,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是由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随迁学龄人口增加所致,同时,部分为“全面二孩”人口政策的叠加影响。但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在于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融合水平较低,教育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相关工作的协同水平较低。因此,中西部省份化解大班额的政策举措,需要基于具体的省情、学情,借鉴山东、浙江等省份的有益经验,综合施策,从根源上防范大班额的形成与反弹。

实现“基本消除大班额”政策目标,需要继续加大对大班额问题严重的贫困县的支持力度。自2012年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截至2018年底仅剩1660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全国832个贫困县中预计有433个县,也即近一半的贫困县将宣布摘帽,但仍有近400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些区域多为深度贫困地区,聚集了大部分的深度贫困学龄人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两办《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要求,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该方案重申了贫困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省级统筹机制,细化了消除高中阶段大班额的工作要求,有利于巩固已有的大班额消除成果,防范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的反弹,为实现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内涵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从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基本消除大班额”依然要靠内涵发展,这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均衡”和高中教育阶段的“特色均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瞄准实现教育现代化总目标,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明确要求“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消除大班额是提高教育质量、落实教育现代化总目标的必然要求。

由于人口流动形成的大班额,本质上也源于不同学校、区域间的教育质量差距。在“就近入学”、专项督查等刚性政策约束下,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大班额现象基本得以消除,余下的部分由城镇化引起的刚性教育需求,需要通过教育自身的扩容来解决。化解教育质量差距形成的大班额,需要用好兼顾刚性和弹性的教育政策工具。以高中阶段教育为例,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频现,甚至引发社会热议,而中等职业教育则持续遇冷,不只是中等教育结构失衡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在于学生、家长、社会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在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整体上落后于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其中,普通高中的大班额又主要集聚在重点高中、示范高中,也即重点大学升学率高的明星中学,这主要根源于以升学为取向的教育质量差距。若要彻底消除高中阶段的大班额,就需要切实推动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高中育人模式,在名额分配等“指令性”政策工具之外,灵活运用好“双师”、综合素质评价、多元招生录取等弹性政策工具,引导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真正走向优质、特色均衡的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