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学后,你早接还是晚接,会带来天壤之别的后果

图片 1

放学时,学校门口常常满满地站着很多的家长。那么家长是提前一些接孩子回家还是晚一些接孩子好呢?这对于目前需要接孩子回家的家长来说,是一个值得讨论,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话题。对于这个话题,向来都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

图片 2

接送孩子上幼儿园或是上小学是每个家长每天至少要做一次的事情,由于工作的繁忙,很多家长都出现过“迟到”的现象,然而对于早接和晚接两种说法,爸爸妈妈们各执一词。看看下面的观点,在以后接小朋友的时候会不会做出一些改变呢?只是一个简单的细节,会影响孩子的性格,甚至会改变孩子一生的方向。

图片 3

宝宝入园后,家长又多了一项接送孩子上学的任务,不过在接娃这件事上,每个家长的做法又不大相同。有些家长时间比较宽裕,喜欢早早在园门口等待,只要一放学,就能接到孩子,而有些家长工作较忙,遇到时间紧张时,往往无法及时来接,晚到也是常有的事。

早接 or 晚接? 丁丁妈:早接是安慰孩子

豆豆妈平时工作比较忙,总是容易把接孩子放学的事情给忘记,豆豆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被接回家的。

在“应该什么时间来接娃?”这个问题上,家长有话说!

早接派

直到有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单独叫住了豆豆妈,说:每次一放学,豆豆就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低着头不说话,不时地看着班里的一个又一个小朋友被家长接走。当最后只剩下几个同学的时候,豆豆好像知道自己还会等好久一样,拿出课本默默地看书,虽然他什么都没有说,但作为老师,我看得出豆豆心里的委屈……

家长A:“我基本不加班,接娃都是准时到的,我觉得做到不迟到就行了,不然孩子心里会不舒服。”

丁丁妈说,我都是早早来接的,不论是我来接还是孩子姥姥来接,都是早早地在门口等着,一开门第一个冲进去,趴在门上看看孩子在教室里干什么呢,是不是玩得很开心。尽管现在孩子很愿意去幼儿园了,我们还是希望看见孩子在幼儿园有哪些活动,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另外,我觉得早点接对孩子也有心理上的安慰,他会觉得家长很关心他,孩子们就怕家长不来接,怕家长把他给忘了。

豆豆妈想起以前孩子和自己说过,想妈妈早点去接他,可是自己总因为各种理由搪塞豆豆。没想到孩子的内心默默承受了这么多···

家长B:“我和婆婆轮流接娃,有次说好婆婆去接,结果婆婆下午遇到牌友打麻将,忘了接孩子,最后还是老师给我打电话我才知道孩子没被接走,等我到幼儿园时,孩子都哭成了泪人,还说以为我不要他了,看来接娃这事儿真不能马虎啊,就算交给家人,也得时时提醒。”

策策妈:早接,是为了孩子的期盼

每天第一个接走孩子有弊端

家长C:“什么时间接娃还得看情况,毕竟有时遇到麻烦事难免要晚到,如果我有急事没办法及时接孩子回家,我会跟老师打个电话,让她帮忙转告孩子我会晚到,这样做至少可以让孩子心里有底,万一孩子因此不高兴了,等接回家再安抚也来得及。”

策策妈说,每天早上送宝宝去幼儿园,妈妈要离开的时候,策策总会说:“妈妈,放学时你要第一个来接我回家!”当然我没有提前接过他,从入园第一天开始到现在,都是按园里时间4点30。从他的话里面可以看出,孩子在玩了一天后,他最急于见到的肯定是爸爸妈妈,尤其是见到其他小朋友都让爸爸妈妈接走了,他的心里更是有一种期盼心理。我是全职妈妈,不用怕耽误时间而晚接,为了不让孩子着急地等待,尽量早点等在门外。从门外可以看到,每个孩子都在期盼着,如果看见了家长,每一个孩子都在欢喜跳跃,孩子的心理就是这样,生怕家长不要他们了。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国外学者的调查,他们发现:

家长D:“我原本觉得什么时候接孩子无所谓,只要能按时接走就行,但有次儿子突然跟我提要求,让我早一点接他,问过之后才知道,原来是羡慕班上其他小朋友总是第一个被接走,看来孩子年纪小,心里想法还是不少的,我们作为家长应该考虑更周全一些。”

晚接派

一个班里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但如果固定被第一个接走的,往往虚荣心较强。

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还是更倾向于准时到的。

天天妈:想让孩子多些玩的机会

原来,第一个来接孩子,也会成为孩子炫耀的资本,如果家长突然有一天不能第一个来接,孩子可能会失望甚至和家长大吵大闹。

“早接”或“晚接”之间的差距非常大!

刚入园时天天也是每天都叮嘱妈妈:“妈妈你早点儿来接我呀!”但是最近他已经完全适应并喜欢上了幼儿园的生活,也不再叮嘱我关于早点接的事了。先前是按时间去接,变成现在要等到最后一个小朋友离园后才愿意离开。他不急不燥地在玩着玩具,小朋友们走后,他还把小椅子都摆好堆起来。有时妈妈晚些出现的时候,都看见他正和几个被晚接的小朋友,还有长托班的小朋友一起玩得很开心。

图片 4

其实家长接孩子的时间太早或太晚,都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影响:

豆豆妈:晚接还可以多些与老师交流的机会

孩子主动要求“第一个”接孩子怎么办?

我们先来说说早接,大部分早接的家长,都是因为时间空闲,或想要避开接娃高峰才早到的,但实际上,家长放学前就等在门口,不仅容易引发孩子之间的攀比,甚至会影响孩子心态的发展。如果家长经常早到,那孩子对待这件事的期望值就会非常高,一旦家长某次没有第一个来接,孩子心理上的优越感就会崩塌,承受力会变差。

一些家长实在是享受不了刚放学时教室门口嘈杂鼎沸的声音和异常拥挤的场面。豆豆妈说,因为接孩子时人太挤,所以索性晚些去接了。一开始也会担心孩子会不会看到别的小朋友都被接走了而哭闹不安,可是实践证明,豆豆适应得还挺好。另外豆豆妈说,因为晚去些老师不那么忙了,还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向老师了解一下她的情况,也不错呢!

如果孩子要求第一个到班级来接,需问清楚原因,不能一味满足。每天接孩子的时间,可以有时早有时迟,只要避免总是最后接孩子就好了。

再来说说晚到,大部分家长都能做到按时来接,就算晚到也只是偶尔发生,只要回家对孩子适当安抚,就不会对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但如果家长经常晚到,孩子眼看着同学一个个被接走,不仅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孩子还会认为自己不被家长重视,最终导致安全感缺失。

国外学者调查,这样说:

突然有事,接孩子“迟到”怎么办?

对于接娃,家长把握好度很重要

一个班里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但如果固定被第一个接走的,往往虚荣心较强;相比之下,那些最后被接走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经常被最后接走的孩子,他们往往较内向,甚至有些自卑。

偶尔晚点来接孩子,最好提前告诉孩子,不要“言而无信”。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比较忙,让孩子明白不是自己不爱他。

在接娃这件事上,家长最好做到准点到,如果是老人和爸妈轮流接送,爸妈则要提前告知避免过早去接,这样既可以避免孩子之间的攀比,又能维护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为什么会这样?

图片 5

另外,特殊情况下偶尔的早到或晚到也是被允许,不过家长要做好后期的安抚和引导,以免引发攀比或自卑的心理。

大人早出现,代表的是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孩子能体会到,相比其他家长较晚出现的孩子,由此带给孩子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也会高,“看吧!我妈妈/爸爸是第一个来接我的!”高的自尊感和价值感给孩子带来自信。

总是老人接送,对孩子有影响吗?

结语:入园后的孩子心理上普遍比较敏感,任何小事都是很在意的,作为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疏导,才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但是如果家长总是第一个来接的,突然有一天家长不能第一个来接,孩子可能会失望甚至抱怨家长为什么没有第一个来,因为家长的一贯早来已经成为孩子炫耀的资本。

如果家里总是爷爷奶奶接孩子,建议父母每周可以腾出一天亲自接孩子,这样的举动对孩子来说就是关注,就是爱,毕竟父母和爷爷奶奶还是有所不同的。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一定要避免总是最后接走孩子,偶尔的一两次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但如果经常如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比较低,因为长期目睹班里的其他孩子被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接走,而自己总是最后被接走,甚至还要搬起小板凳在园区门前等候,无形中已经给了孩子一种标签——你是不被爸妈重视的孩子,孩子会感觉到一种被遗弃的感受,由此带来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只能最晚接孩子怎么办?

接孩子,要注意什么如果孩子平时是老人接送的,请至少每周爸爸或妈妈亲自接送一次。

如果家长确实工作太忙,注定是最晚一个接孩子,那么就要对孩子多下一番心思了。

对孩子来说,爸妈始终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角色,如果孩子平时是老人接送的,请每周爸爸或妈妈最好亲自接送一次。因为这样的举动看似不足为道,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爸妈平时忙,所以大多数都是奶奶或爷爷接送,但爸妈只要有时间,总会来接我!这样的举动,对孩子来说就是关注,就是爱。

比如:回家路上与孩子聊聊天,不要问大而广的问题:“今天学得怎么样?”,而要从小事入手:如“今天的午饭是不是超好吃?”“今天和小朋友相处的愉快吗?”用一些正能量的语言来慢慢引导孩子主动与你沟通。

朋友圈里有个妈妈最近记录了她偶尔的一次接孩子放学的情形:当孩子看到门外的我的时候,眼里放出异样的光彩,抬起头自豪地跟老师说:“你看,妈妈今天来接我!”走出门口见到熟悉的小同学,情不自禁地说:“我今天也是妈妈来接我放学了……”那种喜悦和满足感让这个当妈的百感交集。她开始质疑自己是否是一个尽责的妈。

接完孩子后,请这样同他们交流

家长答应了早接,但临时做不到对孩子有影响吗?

家长接完孩子后,从幼儿园到家里还有一段路要走,这段时间请父母试试这类正面的问话:

上了幼儿园之后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不错的记忆力,尤其是一些他们在意的事情记得特别牢。记得电视里曾经看过这样的一个真实片段,说的是一位妈妈鲜少接孩子,偶尔一次答应了却忘记了,视频里记录的是孩子等待妈妈时那刻的心酸:

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这个教室有前门也有后门,小男孩频频回头,生怕妈妈会走另一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身边的小朋友也被一个个接走离开了,小男孩越来越失望,越来越着急。像一只患了狂躁症的小老鼠,他开始焦躁地来回疾步,继而抓着手里的衣服袋子使劲往地下摔,抽泣了一会后,突然嚎嚎大哭,让身边的老师看得好心酸。

你今天开不开心?

越小的孩子,心灵越是敏感而脆弱。如果大人平时比较早接孩子,偶尔晚接孩子,最好提前跟孩子说明:“妈妈/爸爸今天有事情,可能会比较晚接你回家,但不要以为妈妈/爸爸忘记你了或不要你了,你始终是爸妈最爱的宝贝!”提前打“预防针”,孩子就会有准备。

你跟小朋友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

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做到这几点:

你的好朋友是谁?他有哪些优点?

要“走路回家”

给妈妈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

家长在接孩子时,可以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但仍然要注意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完全能够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坚持让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给孩子一种他已经长大了的心理暗示,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乐观向前;不愉快是生活的一部分,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关注我们值得关注的事情,我们才能快乐。孩子头脑中总是带着对上学的美好回忆,孩子自然喜爱上学。

要“主动沟通”

图片 6

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聊一聊幼儿园一天的生活,谈一谈他结识的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听的故事,陪孩子玩好玩的游戏……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拒绝负面的问话:

要“保持平静”
孩子入园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其实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往往受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影响。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以免造成孩子紧张的情绪。家长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今天哭了吗?

要“分享快乐”
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给孩子减轻压力最好的办法是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例如,你认识哪个小伙伴了?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

有没有吃饱?

接孩子“三大禁忌”要注意

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

忌“甜水等待”

老师凶不凶?批评你了吗?

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我们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老师有忘记带你上厕所吗?

忌“刨根问底”
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上学总是很不愉快!引导孩子瞬间联想,在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能吃饱睡好,也没人跟我抢玩具,爸妈也总能第一时间回应我的需求。这里不好,我上学不快乐。

忌“偏听偏信”
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象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

会让孩子对老师产生偏见的问话:

总是搞得脏兮兮,这老师真是!

尿湿了也没换,上班当睡觉呢!

怎么脸划破了?老师真不尽责!

磕破嘴巴了,老师怎么看的孩子!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老师不尽责,我受伤或遇到不愉快是老师或别人的责任。让孩子学会了抱怨,渐渐地,你可能会发现孩子会跟你抱怨说,铅笔丢了是某某同学搞鬼,今天没喝水是因为老师总是玩手机等。无论对老师有万般意见,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和批评老师。

除此之外,这些小细节也很重要:

不要带着玩具、零食、饮料等接孩子放学,更不要一把接过孩子的小书包。因为老师千方百计在幼儿园让孩子变小大人,一出校门就变回了“小宝宝”,老师的苦心就功亏一篑了。

最重要的是,看到孩子不要忘记来个拥抱,拥抱不仅可以让孩子忘记所有不愉快,还能让孩子知道,虽然跟妈妈分开了一天,但是妈妈还是很爱宝贝的。

【本文由“育儿知识大汇聚”发布,2017年09月15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