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萄京棋牌app复旦大学不忘育人初心 牢记时代使命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部简报〔2017〕第20期

教育部简报〔2017〕第60期

教育部简报〔2018〕第45期

复旦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教育带动、党建驱动、内外联动、制度推动作为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复旦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突出“三个强化”,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争做“四有”好老师,助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西南大学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办学治校的突出位置,坚持政治引领、师德为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精、育人水平高的一流教师队伍。

强化教育带动,引导教师把“四个服务”作为价值追求。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轮训计划,组织教师赴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单位考察,强化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和海外留学归国教师国情教育,激发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全校90%具有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培训。持续开展“为人•为学•为师”主题教育,连续十多年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好导师”评选,编辑出版名师剪影,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题教育,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大讨论、大展评、大建设”,将“四有”好老师标准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强化党建驱动,以党旗引领教师成长。一是构建党管教师思政工作新体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细化加强教师思政工作任务60项,成立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常委会每年定期研究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组建单独建制的党委教师工作部。在19个院系配齐配强分管教师思政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持续开展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和思政工作述职评议,探索完善校内巡察制度,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讲座论坛管理、教材使用全覆盖专项检查,落实各级党组织抓教师思政工作主体责任。二是夯实基层教师党支部“硬底盘”。对全校388个教师党支部排摸家底,着力整顿35个薄弱党支部。推进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坚持“像培养学术骨干一样培养党支部书记”,完善支部设置、政策保障、平台支撑、工作激励、考核评议等五大机制,激发基层支部活力。目前,教师党支部书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81.6%,学术骨干、系所科室主任、机关部处长担任党支部书记比例达56.3%。三是促进党员教师发挥更大作用。目前全校教师中党员比例超过50%,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党员比例超过58%。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健全党员教师立足岗位做贡献的长效机制。党委书记、校长以及各院系党组织书记带头上思政课,党员教师带头担任“书院导师”、“寝室导师”,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和党员教师“重点半数”,带动全体教师这个“最大多数”。近年来,学校新增的“长江”“杰青”中党员比例65%,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党员比例77%,选派的援疆援藏援滇教师、医生中党员占71%。近两年,在“海归”教师、一线骨干人员中发展新党员203人,涌现出党的十九大代表、台籍教师卢丽安等优秀典型。

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成立由党委书记任团长的理论宣讲团,面向全体教师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广大教师的理想信念。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实施“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计划”,召开骨干教师代表座谈会,开展青年教师学习培训,全面深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校院两级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坚持每月前两周周五下午开展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和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促进政治引领常态化长效化。实现各院系党员院长担任党委副书记全覆盖,选拔党性强、业务精、受师生拥护的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不断提高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加强党支部书记培训,每年二级党组织书记和党支部书记培训实现全覆盖。编制教师党员发展规划,加大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引导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拔尖领军人才和留学归国教师向党组织靠拢。

强化党建驱动,发挥教师党员“重点半数”的先锋模范作用。制定加强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积极把优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成支部书记、支委,引导基层党务工作者努力成为学术科研骨干。创新支部设置、政策保障、工作激励、平台支撑、考核评价等五项机制,提高教师党支部建设整体水平,通过抓好教师党员这个“重点半数”,实现带动全体教师这个“最大多数”。完善党员教师立足岗位作贡献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开展党员岗位建功活动。教师申请入党人数逐年增加,近两年来在一线骨干人员中发展党员203人。

强化教育带动,筑牢教师理想信念根基。一是抓思想引领。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突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坚持邀请地方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作报告的优良传统,今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到校,为师生作了形势政策报告。成立党的十九大精神专家宣讲团,深入院系、支部开展面对面宣讲、互动化对谈。组织教师赴国家重点单位学习考察,强化国家意识。实施骨干教师轮训计划,已覆盖全校90%以上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二是抓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医德医风、校风学风、机关作风“四风齐抓”,开展“大讨论、大展评、大建设”活动,全校教职工举行各类讨论学习会600余次,累计参与2万余人次。连续7年开展“为人·为师·为学”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把政治标准和师德师风表现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导师遴选、岗位考核的首要标准,落实师德“一票否决”。三是抓典型引路。收集整理100余位校史名师故事,编辑出版《复旦名师剪影》丛书。连续10年开展“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好导师”评选活动,累计评选教书育人典型近300名。在全校开展向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钟扬同志学习活动,号召全体教师明师道、重师德、扬师风。

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制定《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凝聚全校师德建设合力。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考察,通过查询档案、走访调查、二级党组织谈话等,加强对新入职教师思想政治、品德学风等方面的考察。开展新进教师“师德第一课”和“认家门”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和爱校荣校主题教育。完善师德考核体系,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建立学生评价、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的年终师德考核机制。严格执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制定《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健全惩处机制,建立负面清单,在人才引进、评优评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高层次人才推荐等工作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完善教师荣誉体系,评选表彰“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我心中的好导师”等,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师德建设特色品牌。

强化内外联动,促进教师在社会实践舞台上锻炼成长。建立健全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通过社会调研、挂职锻炼、对外合作、支教支边等多种途径,让更多中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主动承接任务、争取获得突破,时刻把党和国家的使命记在心头。选派教师参加援疆、援藏、援滇和其他对口支援项目,到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基层乡镇或驻外机构挂职任职,每年在外挂职的教师干部近90人。从2014年起校刊开设“挂职干部周记”专栏,已刊发61篇计12万字。

强化实践行动,锤炼教师“四个服务”使命担当。一是引导教师主动贡献党的理论创新。汇聚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力量,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一流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培养了“最美思政课教师”陈果等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着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大学者写小书、大道理通俗讲”,编写出版理论通俗读物18本。集全校之力,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两大工程,引导教师在服务党的理论创新中坚定“四个自信”。今年已在中央级媒体发表各类理论解读文章92篇。二是引导教师自觉服务党中央治国理政。以中国研究院、发展研究院等智库为依托,每年组织百余名教师撰写各类决策咨询报告400余篇,2017年已有88篇被采用。注重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决策咨询,青年教师沈逸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言。率先在海外高校建立3个中国研究中心,每年选派教师80余人次赴所在国开展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服务国家战略。三是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计划选派教师参加对口支援、定点扶贫,到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共建单位、大型企业、基层乡镇以及驻外机构等开展实践锻炼。目前每年在外挂职的教师和干部近90人,锻炼了广大教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使教学更有深度,研究更有温度,育人更有力度,学校“双一流”建设有了强大的师资支撑和队伍保证。

深化聘任考核制度改革。制定《关于深化教师岗位分类改革,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不同类型教师聘用条件、聘期任务和考核标准,构建分类管理的岗位聘任制度。探索多元用人机制,实行编制内外聘用相结合,加强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制定兼职教师、外籍教师聘任管理办法,鼓励聘用校外知名专家和行业企业优秀专家,规范外籍教师管理。强化教师育人职责和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首要责任,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教授聘用、晋级条件,将青年教师担任至少一年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作为晋升高一级职务基本要求。改革教师职称评审机制,坚持国内外学术同行评议,探索第三方评价,实行“代表性成果”评审,营造不唯论文、不唯帽子的人才评价环境。推进实行“保基础、奖优绩”的绩效分配机制,提高基础保障性收入,运用所在单位业绩、教学科研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等进行奖励,探索实行高层次人才年薪制,激发教师创造活力。

强化制度推动,切实把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在育人育才过程中。推广“全员导师制”,按照师生比1:8—1:20配备书院导师或专业导师。修订完善教师管理、考核、激励、评价制度,把政治标准作为教师准入的首要标准,把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作为人才引进、教师聘任、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绩效考核的首要标准,把教学成果放在与科研成果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学生评教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定教师教学基本要求与研修办法、教师教学研修制度、本科常规教学经费使用指导意见等规范文件,设立教学质量保障评估中心,明确教学在职称评聘体系中的权重,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上。

提升教师队伍层次素养。全面统筹人才引进和教师队伍建设,依托“英才工程”,实施学历提升计划、国内培养计划、国外培养计划、学术休假计划,设立“含弘育才特设岗位”,大力培育优秀教师和高水平教学团队。做好教师岗前培训,组织开展教学沙龙、课堂观摩等。实行新进教师助教培养制度,发挥声望高、造诣深、技能强的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强化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功能。支持教师到企业或行业部门实践实作、挂职锻炼,支持教育学教师到中小学挂职或教学,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构建“3+X”培训体系,即教学能力基础培训、海外教学研修、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3项综合培训和职业信念、人文素养、教学理念等专项培训。每年投入1000万元设立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引导教师加大核心课程建设、专业认证等研究实践。设立“含弘人才特设岗位”,实施重点人才引进计划、后备师资补充计划、著名学者聘用计划、学术团队引进计划,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