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揭露家庭教育现状:长大后的孩子,不再和父母交流

图片 1

对父母而言,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不言而喻,肯定是孩子不听话。说起孩子不听话那些事儿,爸爸妈妈们真有诉之不尽的苦,而且,这一份苦并不随着孩子成长而减弱或消失,3岁的儿童和13岁的少年几乎同样的不听话,咋办,有招儿吗?

图片 2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与父母沟通的需求和表现也会有所差异。一两岁的小宝宝,在与父母咿呀对话的过程中可以逐渐习得母语发音的最基本元素。五六岁的孩子总喜欢追着爸爸妈妈问为什么,是把父母视作连接自己与社会的桥梁,他们需要父母给出各种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知识和间接经验。

其实,细细想来就发现,孩子不听话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少人会反向来思考这个问题,孩子不听你的话,那么,你是否有认真听孩子说话呢?有吗?如果没有,你又凭什么抱怨孩子不听话,你根本就不愿意花精力和时间倾听孩子,孩子有什么理由必须听你的话。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意志,完全不是父母感受和意志的附属品。只是,他们不拥有成年人自以为是的权威,也没有成年人那种可以支配他人的权力。如此想一想,当你指责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对你该有多么失望呀!孩子听不听话,本质上是一种沟通问题。

周末去看了电影《误杀》,一部讲述了父亲为了维护女儿,而借助电影手法与警察斗智斗勇的剧情犯罪片。

上学之后,孩子与父母交流的主动性逐渐提高,经常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跟父母说个没完。因为这一过程是孩子主动发起的,他们对一些事情也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因此希望能够与父母分享。但遗憾的是,在这个孩子想要把家长从权威变成朋友的阶段,家长却经常习惯性的拒绝孩子的这番好意。有些家长只希望从孩子那里获得自己关心的一些信息,比如今天学习怎么样,在学校有没有违反纪律等等,或者简单地对孩子的话语或者行为给予是非曲直的判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逐渐感到“原来他们只关注他们关心的事情,根本不关心我这个人”,孩子的心灵就开始逐渐与父母疏远。如果父母这个时候没有意识到,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甚至长大成人,这种距离就会日益加大。

既然是沟通问题,就可以从技术上找到解决方案。事情并不复杂,父母只要能够克制一下自己作为成年人面对孩子时的那些臭毛病,稍稍放下一些作为父母的权威意识,耐心地做一名好听众,孩子听不听话的问题一般都能自然而然地解决,不再成其为问题。不错,做一名好听众就可以了,真的只有这么简单,而且还很奏效。

剧中的父亲李伟杰是个孤儿,只有小学文凭的他和妻子阿玉到泰国打拼了十几年,年过四十仍然生活拮据。但是阿杰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为人向善,所以颇得邻居好感。

家长们必须明白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沟通想要达到的最主要的意图就是“找到一个愿意听我说话,并且可以懂得我的内心感受的陪伴者”,而不是整天想要指导我该怎么办的老师式的人物。因此,想要让孩子乐于与父母交流,愿意向父母倾诉,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但是,做一名好听众又谈何容易!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一条费斯诺定理了: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当你真正张开耳朵倾听儿童说话时,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好像瞬间不同了,他们不再刁钻古怪,不再和你反向而行,他们忽然之间由熊孩子变为乖宝宝了,这就是倾听的魅力。

没想到阿杰16岁的大女儿平平被警察局长的儿子强暴,为了毁灭施暴者手机里的露骨视频,平平不小心误杀了对方。深知当地法律无用,警察擅于滥用私刑,一向善良淳朴的阿杰决定自己站起来维护女儿,与警方斗智斗勇。

第一,保持足够的耐心。

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倾听其实是一件实打实的技术活儿,并不是简单地蹲下身子就可以做到的。想要在孩子面前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起码不要犯以下这两个错误。

才刚刚上映一个周末,这部电影就斩获了2.2亿票房。然而真正打动我的并不是烧脑的剧情,却是父亲李伟杰对女儿的倾诉:

许多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或角度看待孩子,导致对孩子提出的许多问题缺乏有效的倾听。所以父母应该要注意保持足够的耐心,听孩子把他自己的故事讲完,而不是急于给出建议和评价。

第一,试图让儿童不注意自己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倾听方式。什么意思呢?带孩子在一些游乐场玩的时候,我常常发现,不少父母长辈在孩子发生磕碰或者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会采取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他们把孩子抱起来,说“我们来吃块糖吧,一会就不疼了”或者“我们去买点好吃的吧”,企图用诸如此类的方式来达到迅速安慰孩子的目的,其实这只能表明你对倾听孩子关心的事情毫无兴趣。在这些时候,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有人倾听并理解他们有多疼、多难过,他们不需要你的解决方案,他们需要的是理解,理解,理解。

小时候的你对我充满信任,什么话都会跟爸爸说。但不知什么时候起,你回家后就紧闭房门,不愿意再和我交流了。爸爸很惶恐,不知道该怎么办。没想到让你重新信任我的居然是这件事……

第二,放下自己的权威,承认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自己也不懂,并邀请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第二,评判向你倾诉的人,也是一种阻碍深入交流的方式。喜欢评判孩子,这是成年人的一个不可饶恕的坏毛病。当一个低龄儿童努力做一件事却屡次失败的时候,他可能非常烦恼,也会向你表达这种烦恼,父母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孩子说“你还是个小宝宝,长大了就好了”,你知道这样的话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吗?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中伤,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信心会受到挫伤,也会妨碍你和孩子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相尊重的关系。

一段普普通通的告白,相信打动了万千父母的心。长大后的孩子,为什么不再信任父母,也越来越不愿意和家长交流了呢?

虽然孩子会把父母当做自己知识的来源。特别是小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会愿意从父母这里寻找答案。但父母切忌试图塑造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因为我们不是百科全书,不是所有问题都知道答案。并且,从另一个角度看,承认自己的不足对父母的形象并没有任何损害,而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诚,孩子也会从中学会坦诚待人。

除了不犯沟通错误,父母们最好还是要掌握一些倾听的技巧,这里着重推荐两种倾听方式。

一、孩子不爱和家长沟通的原因

第三,尊重孩子不说的权利。

第一种,被动式倾听。为了避免父母忽视倾听孩子的想法,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闭嘴,停止谈论自己,安静地注意听孩子们说话,只需频频点头,辅之以最低限度的评论,以便鼓励孩子不停地说下去,你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词,如“嗯啊”、“好的”,其效果也比妄加评论好得多,间或也可以问一下孩子,“你是怎么看这个的?”或者“你愿意谈谈这个吗?”这可以体现你对孩子想法的接纳和尊重。这种方式非常简单,也很容易操作,只需闭上你的嘴巴即可。

  1. 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想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的世界不再像婴儿时期那样只有爸爸妈妈两个人。因此面对一些孩子不愿说出的秘密,父母最好保持沉默,不再追问,尊重孩子的隐私。

第二种,印证式倾听。主要包括聚精会神地倾听,对个体不加判断,用你自己的话向孩子重复你认为他们对你说的内容。这种方式表明你接纳和关心诉说者,鼓励他们给予更多的表达。在这种方式下,倾听者通过不断反馈他所听到的内容,以确保交流的准确性,它不仅包括复述,还包括验证孩子关心的事或感受。一般来说,在操作方面,印证式倾听包含以下4个步骤: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从不愿意听孩子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或者虽然总是爱问孩子有什么想法,但却从未真正重视过。只是想在了解孩子后,强加自己的思想,让孩子顺从自己的安排。

第四,在倾听的过程中,给予孩子认可。

1.停止说话——倾听来自儿童视角的问题

然而孩子不是傀儡,随着年龄渐长,孩子们也会有独立的思想。得不到父母平等的关心,他们就选择了叛逆。

孩子在倾诉的时候,家长除了要认真倾听,还需要挖掘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认可和赞美,有时甚至还可示弱,让孩子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让谈话的氛围更加愉悦,这样,孩子才会更想要跟家长交流。

2.不要急于做判断——找出儿童的想法或感受

  1. 父母不重视孩子的事情

除此之外,父母在试图给孩子一些忠告之前,要想一想孩子真的需要吗?孩子真的不知道这些吗?还只是因为说了之后自己会舒服一些。比如那些叮嘱孩子注意安全,努力学习,不违反纪律之类的事情。反复地向孩子叮嘱这些在他们看来早已烂熟于心的事情反而会诱发孩子的反感情绪,无形之中就形成了自己与孩子的沟通障碍。

3.重申你所听到的——用你自己的话,直到儿童确认你的理解是对的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的事有什么重要的?还是大人的事重要。父母不好好工作,哪有钱来养家糊口?

4.验证儿童所关心的以及其感受——表现你的关心

因为大人对孩子的事总是不以为意,时间长了,孩子就觉得自己的烦恼和焦虑都没必要跟父母倾诉了,反正既得不到安慰,还有可能被责骂和嘲讽。

真正实践了印证式倾听之后,你就会发现,平时沟通中误解孩子的频率有多高。当父母们以这种方式努力理解孩子时,就向孩子展示了对他们的关心,也表达了对孩子感受和想法的尊重,并打开了孩子和你沟通的大门。

  1. 父母言行不一,双重标准

只有出于非常关心孩子们的真正倾听,才能与他们建立起富有成效的关系,当你和孩子们拥有良好的关系时,他们才会更努力地与你合作,良好的倾听会收获许多意外的回报,大家不妨去试一试。

不少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无法做到言行一致,比如爸爸妈妈经常对孩子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可是这些要求他们自己都达不到。一旦孩子提出质疑,还要被父母扣上“爱顶嘴”、“不听话”的罪名。

面对这样的双重标准,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形象就大打折扣了。会让孩子觉得“既然你们都做不到,我又何必听你们的话?”

  1. 话题永远离不开“学习”

不少家庭把学习当做孩子的唯一任务,三句话不离“好好学习”、“作业做完了没?”如果孩子考得好,父母就把孩子供起来,或者告诫他要保持成绩;万一孩子成绩不好,父母眼里的孩子似乎就全无优点了。

这样的沟通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成绩好才配拥有父母的爱。因此,他们也不会真心对待父母了。

  1. 脾气太差,总是爱讲大道理

还有一些父母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永远做不到平等交流,要么大道理滔滔不绝,要么总是爱发脾气。

其实很多孩子在犯错之后,自己心里已经意识到不对了。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反而会让孩子更反感。如果家长能心平气和的沟通,结果可能会更好。

二、亲子沟通的4个技巧

  1. 内心真正尊重孩子

很多家长喜欢大包大揽,自以为是地替孩子考虑。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孩子选择权利的剥夺,更是一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的表现。

想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就需要充分尊重孩子,明确他是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即便孩子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有一些不成熟、不完善的想法,家长也不能采取权威的俯视姿态。

  1. 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

世上本就是人无完人,即便身为家长也是一样。尤其现在社会发展的速度极快,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又强,不免在某些方面反超大人。

遇到这种时候,家长不如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虚心请求孩子的帮助。认清楚孩子总有一天会比自己更牛的现实,亲子之间的交流才更能畅通无阻。

  1. 朋友式的平等交流

有研究表明,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够体现平等原则的沟通手段。反观现在的家庭沟通方式,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及其所在家庭,效果十分不理想。

平等意味着充分信任,只有以信任为前提,孩子才肯向家长倾诉,家长才有倾听的机会,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朋友式的沟通,意味着孩子不需要完全照搬家长的方案。亲子沟通的双方要有妥协、有商量,给彼此留有余地。

  1. 全方位观察孩子身上的优点

家庭教育最忌讳以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标尺,家长不能全方位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更做不到肯定和赞美。

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多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互动,或者多从孩子的老师、同学处了解他身上的优点。作为有心的家长,不但要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且要及时给予肯定,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孩子有做的不好、不对的地方,一味地批评指责也很难起到作用,远不如带着包容心去引导孩子纠错,以改正为目的,进行有效的正确引导。

如果孩子已经不愿意跟家长交流了,父母千万不能急躁。此时更需要按照上面的方法,调整与孩子相处的方式。

长此以往,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变化,自然愿意重启沟通的大门,重新信任地与父母交流。

关于今天的话题,你还有什么想法吗?欢迎留言评论,和我们一起交流哦。

写文不易,多多帮我留言转发哦,雨滴医生谢谢你了!

免责声明:本人的科普,科普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人就职单位无任何关系。
如果我的科普内容有误,请留言告诉我,我非常愿意核实并更正。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