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19日头版刊发贯通“中高本硕”,构建现代职教新体系相关报道-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教育部简报〔2018〕第3期

脱贫攻坚 职教帮扶

“五业联动”形成职教发展新模式,“中高本硕”贯通构建现代职教新体系——

天津市充分发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优势,以脱贫攻坚为己任,扎实开展职业教育系列帮扶工作,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特色之路。

——天津职教与中西部师生“共筑职教梦”

天津:当好职教改革“领头羊”

创新机制,建设国家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2015年,天津市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关于共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协议》,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建设国家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中心依托示范区优秀教师团队、先进技术装备、精品课程、大赛成果、工程实践项目、校企合作资源、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职业培训包、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等优质资源,采取“菜单式”、“订制式”和“标准模块式”等培训方式,系统开展职教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等专题培训,着力提升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能力水平。近年来,天津市通过“送、派、请、访”等多种方式,已先后为新疆、青海、河北等19个省,培训职业教育管理干部、职业教育师资近万人次,将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相结合,有效激发了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活力。

张雯婧

本报记者 蔡继乐 李薇薇 见习记者 樊畅

精准帮扶,促进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天津市不断创新精准帮扶机制,面向中西部地区建立了区域系统援建、品牌整体输出、专业结对共建、师资轮岗培训、学生订制培养等多种职业教育帮扶模式,实现了“六大转变”,即从最初的“有什么给什么”转变为现在的“缺什么补什么”,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从“理念分享”转变为“成果共享”,从“自主行动”转变为“系统推动”,从“分散帮扶”转变为“聚力帮扶”,从“挂职支教”转变为“整体输出”。先后分两批选派12名高职教师、41名中职教师赴宁夏职业院校挂职支教,接收宁夏39名教师在天津职业院校学习培训,做到了宁夏37所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全覆盖,并在新疆援建和田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北援建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先后在宁夏、河北、辽宁和内蒙古等省开展示范区建设成果分享系列活动20余场,促成各类中西部职业教育合作50余项。

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正在积极铺设一条“脱贫攻坚·职教帮扶”——全方位服务于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天津之路”。
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近年来,本市积极调动各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从“理念先行”到“示范共享”,从“自主行动”到“高位推动”,从“分散援助”到“全方位援助”,从“挂职支教”到“整体输出”,全方位服务于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与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生“共筑职教梦”。

图片 12

精心安排,有序承接滇西学生来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有序承接滇西建档立卡“两后生”来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首次确定16所国家中职示范校、13所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和1所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担此项任务,已圆满完成了2017年度320名云南滇西红河、怒江建档立卡“两后生”招生入学和教学工作。各职业院校精心安排,配备政治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滇西学生班主任。坚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文化水平基础差等情况,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较好满足了滇西学生的学习需求。

扶贫先扶教 扶教先扶师

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高职组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赛项比赛正在进行。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教师是教育之本,对中西部职业教育的帮扶,师资是关键。为了提升帮扶的可持续性,把“输血”变“造血”,本市在传统支教模式的基础上,对中西部教师进行立体化培训。

■砥砺奋进的五年·神州看教育

作为国家示范区升级版重点建设的6个国字号重大项目之一,去年,国家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建成并正式启用。“中心”总部服务平台设在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拥有14000平方米独立培训楼2栋,建有数十个理实一体的培训基地,开发了近百个实训模块,可同时为400名学员提供培训服务。同时,“中心”搭建“一主多辅”的集散式师资培养培训服务结构,确立了“菜单式”“定制式”和“标准模块式”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根据相关承办单位的专业特色和培训资源情况,按照制造类、商贸类、服务类等专业类别,遴选出15个中西部师资培训分中心,形成“1+N”的“中心”培训服务运行模式。

“构建现代职教新体系,天津职教既要做‘拓荒牛’,也要当‘千里马’,更要当‘领头羊’,在全国职教改革发展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谈起职业教育,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吕景泉掩饰不住自豪之情。

据了解,成立一年以来,“中心”为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等19个省区,培训管理干部、职教师资近万人次;完成了宁夏37所职业院校“双向挂职全覆盖”,对鄂尔多斯357名师资培养效果进行了回访评价,全面启动了援建新疆和田高职学院、援建河北承德高职学院的重点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启动了青海黄南、西藏昌都、甘肃甘南等中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吕景泉之所以有这个底气,是因为天津职教一直“领跑”全国,职业教育始终是天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带着“示范区”经验走出去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半工半读”技术教育,到21世纪初“产教融合、工学并举”的职业教育“天津模式”;从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永久举办地,到目前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到创办“鲁班工坊”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从深化职教办学机制改革的“五业联动”,到构建“中高本硕”贯通培养的现代职教新体系……

经过多年建设,本市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总结了一批典型经验,提炼形成了18个示范区建设典型案例。建设成果分享活动走入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等中西部10多个省区,围绕着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国际交流和合作、职业素养以及社会培训等方面,立足于解决问题、传授经验、成果分享,从实操的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宣讲。

天津职业教育何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日前,中国教育报记者走进天津一探究竟。

本市分两批先后选派12名高职教师、41名中职教师赴宁夏职业院校挂职支教。并接收安排宁夏39名教师在本市职业院校学习培训,

创新“五业联动”,形成职教发展多元合力

(下转第2版)

“声音落、文稿出”,蒙着双眼,边听广播边敲打键盘记录,全国各地速录高手“指尖对决”看得人目瞪口呆,这场景出现在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期间,天津职业大学承办的“文秘速录专业技能”赛项的比赛现场。

(上接第1版)

迄今已举办十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为了我国职教改革的“风向标”。

他们以“影子干部”和“影子教师”的方式全程参与挂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通过跟岗学习,提高自身管理教学能力,实现了对宁夏37所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全覆盖。

十年大赛,极大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大赛永久举办地,天津的职业教育受益颇丰。一方面,大赛直接促成海河职教园区的建成;另一方面,大赛也聚集了许多优质职教资源,使天津职教始终处于‘领跑’者的位置。”吕景泉说。

本市还利用天津市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国家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管理服务平台,将优质课程、精品课件、网络教学等教学资源以远程方式提供给中西部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共享信息化教育教学。

凭借这些优势,天津职教瞄准“中国制造2025”,延续“产教融合、工学并举”的改革成果,发挥行业企业办学的突出优势,探索形成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的发展新模式。

据了解,自新疆、宁夏等省区与市教委签订职业教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市教委三次组织帮扶项目回访研讨,进行项目质量跟踪评价,深化与中西部职业教育合作,从共研、共建、共享、共用走向共赢。

懂理论,又能在现场指导并解决问题的一线现场工程师,是企业和行业急需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如何得来?天津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目前,在全力打造‘国家中西部师资培训中心’这一平台的同时,本市还积极推出了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建设成果分享、教师与管理干部培训培养的全覆盖双向交流、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和帮扶项目回访与质量评价四项机制。”市教委副主任吕景泉介绍说。

一个根植于产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需求,对接职业岗位,落地于专业建设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五业联动”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在天津职业教育体系中悄然生发。

推出个性化精准帮扶模式

天津市探索形成的“政、行、企、校、研”五方携手职教发展新机制是这种办学新模式强有力的后盾。“这个新机制就是强调政府主导、统筹,行业企业参与、指导、评价,职业院校培养,研究机构支撑、服务,五方权责清晰、定位明确,形成共同体。”吕景泉说。

5月的承德,花红柳绿。在美丽的滦河岸边,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筹建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明年,这座职教新校园将正式建成招生,5000名学生将在这所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中享受到来自天津的优质职教资源。”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张兴会说。

在实践中,天津市通过强化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机制,推动由行业集团牵头的19个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调动各方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破解了多元主体合作办学的难题。

同样是在这个月,来自西藏昌都职业技术学校的师生团队顺利抵津,在天津集训后,他们将代表西藏参加在本市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汽车运用与维修赛项。而他们在西藏的专业老师,正是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派出的教师团队。

“五业联动”新发展模式,让职业院校办学如鱼得水,也催生出一批新项目、新现象。如对接空客A320、大推力火箭等一批大项目,建设一批如“大飞机”“大火箭”订单班,启动优质专业群对接优势产业群试点工作等。

输出职教品牌、派驻教师对口帮扶,这些都是本市在服务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个缩影。

天津职业教育依据产业行业发展,将职业岗位的新要求快速转化为专业发展目标,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快速转化为教学内容。“五业联动”打通天津职业院校改革发展思路,贯通“政、行、企、校、研”,五方携手形成天津职教发展的合力。

“脱贫攻坚·职教帮扶”,需要统一思想、统筹安排,更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制定最适合的“帮扶方案”。为此,本市推出了“一地一策、一项目一招法”的精准帮扶模式。

贯通“中高本硕”,构建现代职教新体系

翻开这份特殊模式的帮扶“菜单”,上面有针对新疆和田地区的“院校援建实行优质基因嫁接与全程监控”,也有针对新疆、西藏等地的“学生培养两地协同定向就业”,当然还有像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这样的“职教品牌整体输出”和天津交通职教集团对滇西职业学校开展的对口帮扶等。个性化的菜单服务也让职教帮扶的“天津故事”更显生动。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中职生也可以直接报考本科院校,甚至还能考硕士、博士。”天津市南开区职业中专学生郑钧鸿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举办的“春季高考”招生咨询现场得知,今后中职、技校或职业高中的学生都将有机会在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实现读本科的愿望时兴奋不已。

同享一片蓝天 技筑美好未来

2016年5月16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挂牌成立,全国首所由高职院校升级为应用技术教育本科院校的高校由此诞生。

在为中西部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优秀师资的同时,天津也在张开臂膀,敞开大门,为中西部学子来津求学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生活环境。

该校校长张兴会介绍,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就是要贯通“中高本硕”,实现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有效衔接,让每个专业都能对接一个甚至一批产业。

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赛在即,天津机电职业学校的103名学生志愿者成为大赛服务中的一道别样风景。据了解,这些学生志愿者全部来自于学校的西藏班和青海班。“感谢天津给了我们这样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为天津出一份力。”志愿者加参说。

何谓“中高本硕”有效衔接?就是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搭建本科层次学习平台,打通从中职、高职到本科层次、专业型硕士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渠道。四层衔接、分段培养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的充分协调。那么,到底该如何衔接?

今年是天津机电职业学校开办西藏班的第六年,从2011年至今,共有145名藏区学生来津求学。2014年该学院又在海河教育园区首开内地青海中职班,至今已招收了3届学生,首届学生将于今年毕业。

“无疑,课程的有效衔接是四层贯通的接入点。”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办处处长周泓说,“应用技术本科高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会通过对教学大纲及课程内容的不断探索和调整,促进各阶段教育完美衔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天津职业院校开设了西藏班、青海班、新疆班。通过与西藏、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区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一批批西部学子来到天津,享受着天津最优质的职教资源。在这里,老师们也用一颗颗“爱子之心”,温暖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学生。

以高职与本科衔接为例,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该校“订单班”实训课课时由2700余课时增加到5000余课时,理论课则要求比同类高职深,但可以不像普通本科那么广。应用型本科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上更注重技术理论,而非传统学科理论体系。在专业基础技术技能教学上则采用项目制,通过训练载体或项目分离理论课和实践,围绕其做有效的教学设计。

“学校自开设‘青海班’以来,项目共惠及120名学生,其中46名学生经过两地的合作培养已经顺利毕业并服务于西部地区医疗卫生岗位,还有40名学生已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张彦文说。

近年来,天津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一批“中高本硕”衔接新体制应运而生。如“3+3中高衔接培养”“3+4中本系统培养”“3+2高本衔接培养”“3+4高硕系统培养”以及“专业硕士联合培养”等。

在祖国大美的中西部,情谊染绿千山,职教富民万家……

截至2016年底,天津市已有5所高职院校和5所中职示范校开办了15个系统化培养试点专业,7所职业院校与6所本科院校开展12个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

图片 2

“中高本硕”有效衔接,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再“分道扬镳”。

创办“鲁班工坊”,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

今年5月,在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电脑鼠走迷宫”国际邀请赛上,来自泰国的尹杰熟练地操作着“电脑鼠”。他说:“这里的设备、环境和我们学校的‘鲁班工坊’一样。”

提及“鲁班工坊”,天津渤海职院院长于兰平非常自豪。早在2016年3月,天津渤海职院就与泰国大城府大城技术学院共同建立了第一家“鲁班工坊”。

“大城技术学院提供场地,中方企业提供实训设备,我们学校提供课程和教学标准。”于兰平说,“中方教师并不直接给学生上课,而是用我们的标准培训当地教师,再由当地教师教授学生。”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正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职业教育应发挥作用。”吕景泉说,“培养当地熟悉中国技术、产品、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

按照这一理念,天津市职业院校开始了积极的探索。目前,泰国“鲁班工坊”培训规模已达到千余人次,不仅向泰国当地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周边国家的学生也慕名前往求学,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由此不断拓展。

今年2月3日,作为“鲁班工坊”的设计和建设者,吕景泉和天津渤海职院党委书记芮福宏,被泰国公主诗琳通授予“诗琳通公主纪念奖章”。今年5月18日,天津市第二商业学校和英国奇切斯特学院合作建立的“鲁班工坊”正式揭牌运行,这是“鲁班工坊”首次落地欧洲国家。

目前在建的印度“鲁班工坊”以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技术为主,印尼“鲁班工坊”重点为汽车维修,巴基斯坦“鲁班工坊”着力打造能源电力品牌。此外,柬埔寨、非洲等地的“鲁班工坊”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天津建设的“鲁班工坊”,把优秀职业教育成果输出国门与世界分享,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技术“驿站”。如今,“鲁班工坊”已成为天津职业教育向世界亮出的一张新名片。

职教精准扶贫,坚守教育的社会责任

利用职教资源开展精准扶贫,也是天津职业教育的亮点之一。

2016年5月,“国家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在天津机电职院正式挂牌。一个多月后,中心就迎来了“黄埔一期”学员——来自鄂尔多斯市职业院校的170多名骨干教师在这里接受集中培训。

“这个中心的成立,将有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师资和管理队伍能力水平。”吕景泉说,“天津市将集中资金和资源,精准帮扶中西部地区发展职业教育,这也是我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全面脱贫攻坚阶段,中西部地区的基础硬件设施基本得到完善,但能有效利用这些基础设施的人才却严重不足,形成了“木桶效应”。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天津职业教育将这种挑战变为机遇。

谈起在天津交通职院当学生的日子,西藏昌都职院教师刘明洋至今仍很兴奋。“专业课程的教学都是一对一指导,理论实践结合、虚实结合讲解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知识,让我们受益良多。”刘明洋说。

解决“木桶效应”,补足短板最重要。不仅要让刘明洋们来天津职校挂职学习,而且要派天津的教师到中西部职校“传经送宝”。

天津交通职院的专业课教师史懂深刚完成在昌都职院两个月的教学任务回到天津后不久,就又同学校教师田倩倩返回昌都,他要确保昌都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及时衔接。

“作为首批派驻昌都的专业课教师,我们要承担4门专业课程,每周人均14课时。”到校后,史懂深认识到,参与所帮扶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工作,帮扶才能更精准。

经过实践的检验,“双向挂职全覆盖”职教扶贫策略在津门落地生根。

此外,面向中西部地区构建区域系统援建、品牌整体输出、专业结对共建、师资轮岗培训及学生定制培养的职教扶贫“五模式”也在天津得到推广。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津职教扶贫帮扶模式的“菜单”还将持续更新。(本报记者
蔡继乐 李薇薇 见习记者 樊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