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时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重要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吹响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号角。

图片 1

把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摆在教书育人首要位置。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必须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以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明确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方向,大力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教学体系,推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

当前,全党全国正在掀起积极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高潮。高校特别要利用好思政课等课堂教学主渠道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宣传载体,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主线,讲清楚党的十九大的鲜明主题,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讲清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远影响,讲清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讲清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使学校成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坚强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其建设成效,关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术上和学科上的指导地位,关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在新时代,我们应找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现实着力点,不断推动其发展繁荣。

以国家现实需求为导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根植中国实践,以国家现实需求为导向,更好地服务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高校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把追踪现实、引领前沿的学术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中,体现到课堂上,融入教学实践各环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做好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贯通性研究

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学生要按照这一要求,通过积极思考和实践,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真正发挥学科引领的作用,首先要练好内功,对马克思主义从经典到当代的发展进行一以贯之的整体性阐明。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为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作出独特贡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不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以其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思想视野以及直接诉诸社会实践的理论品格,对整个人类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在与各个革命民族的具体历史实践相结合以及与各种同时代社会政治思潮相激荡的过程中,产生了众多以马克思主义命名的思想流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前者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最为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后者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精髓的凝练表达。

在教材建设方面,既要深入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也要深入研究“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要全面体现国家意志。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要进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避免直接搬运西方理论方法和名词术语。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语言,正确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确保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当前,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掌握话语权形势紧迫、任务繁重。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和宣传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最彻底的反思传统和批判精神的思想体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勇于批判性地面对自身学术传统,立足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实际,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做贯通性的思想史和学术史研究。这要求我们首先要特别注重在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足功夫,在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继承的同时,更突出地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在关注现实问题并与其他学科积极对话的基础上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落到研究我国发展、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能是经典作家作品和党的纲领文献的简单重复,在挖掘和厘清马克思主义自身学术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对当代中国与人类社会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剖以及对古今中外重大历史经验的提炼研究,并以这些重大问题研究为中介,与其他学科的学术发展进行竞争性和批判性对话。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客观存在的一个较大不足是,许多学者不愿或不能深入到社会实际中去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因而不能够很好地在积极占有其他学科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地切近时代的核心与脉搏。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思想史和学术史的意义上讲清楚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还应当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原则指引,在深入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深化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门类展开批判性对话的能力。

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整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工作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既有植根于学术分工的学科属性,又具有超越于特定学术域界之上的总体性和批判性特征。因此,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既要通过在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的深入开掘,培养、继承和发扬经典马克思主义彻底批判精神的实际能力,还必须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积累和学科建设工作。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生长的实际进程来看,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经典、理论与历史为主要研究和传播对象的学科学术体系,以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是框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边界与学术研究领域的两个核心支点。要建设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先必须不断完善自身学科规范,提高自身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由此,不仅要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7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分工与协作,而且要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其他邻近学科学习,在积极占有这些学科长期积累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发挥自身整体性研究的优势。

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还必须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这个主阵地。在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与文化安全的基础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历史经验的总结提炼问题等方面,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先锋队的作用,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描述当代社会现实的思想与学术表率,在与国内外学术思潮、社会思潮和政治思潮的交流交锋中,增强自身研究的思想性、理论性与学术性,增强舆论导向上的解释力、传播力和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决策咨询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