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扬:发挥高校特点和优势增强“一带一路”软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发掘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治理理念、治理智慧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突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针对全球治理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全球治理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正确义利观、全球化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理论、新主张,形成了关于全球治理的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自提出以来,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动能,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型公共产品,为各国构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平台。

“一带一路
”建设,是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落实我国总体对外战略和实施周边战略的重要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重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五通”的实现,既要在经济合作等硬力量上下功夫,也要在人文交流等软力量上下功夫。可以说,没有软力量的支撑,硬力量也行之不远,软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器。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在服务党和国家治国理政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和使命。高校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治理重大战略思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落实“四个服务”的必然要求,是履行办学职能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快自身发展的重要契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高校要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就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一带一路”和全球治理研究的理论高地、智库高地、人才高地、服务高地、开放高地。

2016年底 ,中央深改组通过《关于加强
“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理论研究和
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舆论支持、文化条件。高校人才密集、学科门类齐全、智力资源丰富,是国家软力量的有机组成和重要来源,在提升和发挥国家软力量的过程中具有战略性、关键性地位,能够在“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中发挥作用,也必将在“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中大有作为。高校在“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中的重要使命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在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合作中具有特殊作用。
高校的功能定位和独特优势,决定了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在这过程中,高校不仅可以大有作为和贡献,而且可以赢得加快自身发展的宝贵机遇。

一是问题导向,打造理论高地。近年来,高校掀起了“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研究的热潮,众多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各方面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突破。但是,现有研究中还存在一些“盲区”“误区”,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界定概念、梳理体系。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重大战略研究、国别区域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方面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政策性问题,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创新作出贡献。

1.服务“一带一路 ”软力量建设,是高校
“四个服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
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
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重要论断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带一路”作为我国首倡的重大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出的重
大战略构想,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服务“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是高校想
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更加主动地在国家战略前沿谋大事、干大事,更加自觉地坚持“四个服务”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

二是咨政辅政,打造智库高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多样,可以多借助智库等机构力量为决策提供依据。高校要立足新时代、新特点、新变化,分析研判“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中的重大问题,为国家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战略分析、发展评估、决策建议,拿出专业化、建设性、前瞻性、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2.服务“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是高校履行办学职能的应有之义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责。“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国家战略,需要高校培养造就大批能够正确理解国家战略意图,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复合型人才
“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涉及学科多、涵盖领域广、研究时空大,需要高校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综合研究能力强的优势,开展多学科的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无现成模式可资借鉴,需要高校发挥多年积累、业已形成的智库力量,推动“一带
一路”专业化研究和高端资政平台建设,形成全面、综合、准确的决策咨询成果
“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加强人文交流、传播丝路精神,需要发挥好教育沟通民心
的独特优势,使高校成为不同文明和文化交流的核心平台,成为新丝路文化的创设者和倡导者,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夯实“一带一路”的社会民心基础,等等。同时
“一带一路”
战略的扎实推进也需要系统总结、提·炼和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使中国思想和中国话语得到积极有效的传播,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对话。总之“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迫切需要高校充分履行职能、有效发挥作用。

三是沟通民心,打造人才高地。当前,我国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方面情况的人才还比较匮乏。针对“走出去”,高校要提供政治、经济、法律、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课程,着力发掘和培养一批深度了解沿线国家历史文化、政策法律、语言习俗并具备开展深度项目合作能力的专门人才;针对“引进来”,可通过设立“一带一路”国际留学项目,招收政治与国际关系、经济管理与国际合作、中国语言与文化等硕士专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提供“一带一路”思路理念、规划设计、管理经验、案例模式等方面的培训,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华深造,培养更多知华友华力量,为长期合作培育后续力量。

3.服务“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是高校加快自身发展的重要契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教育特色鲜明、资源丰富
、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
推动不同国家的教育深度合作,特别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对于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影响力,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跃的教育合作态势,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国内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合作交流,通过整合自身优质教育资源“走出去”
选择其他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
通过充分运用国内、国际的两种资源加快自身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赢得重要机遇。高校参与“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重点内容“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有许多问题亟待深化研究。
高校要在“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中有所作为,必须准确把握自身的特色优势,坚持正确方向,探索有效路径,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四是创新驱动,打造服务高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高校代表着创新的力量,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以服务决策为中心,形成并充分发挥集成优势,重点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领域开展多学科深度融合研究。要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设立科研创新合作项目、推动科技人才交流,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纽带。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让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更多造福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众。

1.集成优质学科资源,开展全面系统研究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要做好统筹规划,整合优势资源,打破学科壁垒,集成政治、社会、经济、法律、文化人类、历史地理、环境生态、民族宗教等多学科,开展全面、系统、跨学科研究,为“一带一路”战略
的实施提供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五是放眼世界,打造开放高地。“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高校要秉持开放、包容、平等的原则,积极推动各国高校、研究机构、智库、企业等多方联合,通过共同举办国际论坛等方式,把“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共商共建共享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举措传播开去,凝聚共识。要搭建更多文化艺术、教育培训、卫生医疗等交流机制和平台,全面提升与沿线国家的人文合作交流水平,丰富民间交往渠道,展示中国文明、进步、开放的良好形象,争取民心、汇聚力量。

第一,重大问题研究。要发挥好学校学科门类多、综合研究能力强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理论研究,注重总结
“一带一路
”建设实施以来的主要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深化规律认识,争取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义、合作模式、精神内涵、文明互鉴等重大问题研究上取得突破,并加强对“一带一路”建设中
的具体政策措施、项目实施、融资模式、安全评估等方
面的研究。近两年,复旦大学依托“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校内外优势学科资源,成立丝绸之路研究院等高水平智库平台,围绕“一带一路
”战略相关问题开展研究,持续向有关部门提供各类决策咨询报告,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充分肯定。

第二,国别区域研究。引导相关研究平台机构重
点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别区域跨学科研究,培育资政功能,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深化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识,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和合作态度。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就是在充分利用复旦大学多学科优势资源基础上建立的跨院系、跨学科的研究院,旨在开展地域性交叉学科研究。复旦大学还主持开发了世界第一套“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

第三,国际关系研究。
“一带一路”为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新的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国际关系研究,拓展理论研究的视野,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格局、国际秩序、地缘政治、人文格局的影响,为国家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全球治理、建设新型合作机制、调整外交战略、创新外交理念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创新作出贡献。

第四,话语体系研究。话语体系是软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重点是加强话语体系的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站在国际传播的高度,把“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理念主张、重大政策举措转化为国外
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努力扩大“一带一路”理念价值、政策设计、工作推进、成果收获等各方面的影响,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一带一路”声音。

2.拓展人文交流合作,搭建互动共融平台高校的特点为共建“一带一路”交流互动平台提供了良好基础。在高校为主体的平台上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是促进民心相通、达成共识的重要路径。要通过人文交流、学术合作等机制,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一带一路”声音,宣传好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理念。

第一,组建国际智库联盟。打造一批高水平智库
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沿线国家国情多样,可以多借助智库、金融机构
和走出去企业的力量,将分散的信息系统化,为决策
和工作提供依据。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进一步做
好“一带一路”智库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构建国际智库联盟,围绕“一带一路
”建设共同出谋划策、交流思想、对接战略,可以形成智力流通的高速路、信息共享
的快车道。 在中联部的推动支持下,2015年4月组建
的“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回应国家重大关切,工作有序高效推进,充分显示了联
盟的协同优势。复旦大学利用智库合作联盟深圳、厦门会议等契机,积极与海外智库沟通联络,拓展“一带
一路”智库国际网络,目前已与沿线国家60
多个智库建立合作联系,覆盖中东欧、东南亚、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第二,创办国际论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
相结合,主动设置“一带一路”战略性议题,积极推动 和参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智库、企业等多方联合,共同举办国际论坛,共商合作发
展大计,形成广泛合作共识,把 “一带一路
”共商、共建、共享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举措传播开去。在国家提
出“一带一路”战略后,复旦大学积极举办“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国际金融发展高峰论坛,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的建设等,为“一带一路”战略在国际舞台上发出高校的声音。

第三,建设海外研究中心。积极探索推进海外研究中心建设,推动“一带一路”研究更好地深入当地实际情况,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性。近几年,复旦大学创新学术管理机制,探索中国高校在海外设置常设性当代中国研究机构。在现有3个海外中国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拓展布局,与国际有关高
校和智库深度合作,未来一段时间,将积极探索在“一带一路”
沿线有关国家和地区相关高校设立新的海外中国研究中心,积极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共同服务决策资政。

第四,搭建学者互访平台。 扩大“一带一路”访问
学者项目,邀请海外学者来校开展“一带一路”研究,推动学术对话与合作研究,搭建海外学者资政建言的通道平台。复旦大学推出的“一带一路”访问学者项目在
2016
年度迎来“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的19位访问学者。未来将依托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和发展研究院等高端智库机构,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访问学者项目,邀请更多的海外学者来校开展“一带一路”研究。

3.联合培养人才,以教育沟通民心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
”软力量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培养合作,有助于架起沿线各国民心相通的桥梁,推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第一,推动专门人才队伍培养。“一带一路”战略
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队伍的保障。当前我国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人才比较匮乏。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为“一带一路”战略培养和储备人才,着力发掘和造就一批深度了解沿线国家历史文化、政策法律、语言习俗且具备开展深度项目合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第二,推动知华友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和人才聚合优势,依托“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等国家各类留学支持计划,着力加强留学生教
育和国际教育合作,吸引更多沿线国家优秀学生来华
深造,培养更多知华友华力量。整合资源、开拓渠道,
为“一带一路”建设量身定制专门项目,推动
“一带一路”合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与沿线国家的长期合作培育后续力量。

第三,推动人才联合培养。推动“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师资交流,构建校际和院系、专业间的结对伙伴关系,推动双学位、联合学位等合作培养模式,形成高校培养共同体和合作联盟。依托各类人才培训基地,按照“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要求,与有关机构合作举办高层次的人才培训项目。
2015 年 10 月,复旦大学等 46 所中外高校成立 “一带一路”
高校战略联盟。这是探索跨国培养与跨境流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新尝试。目前成员已经增至126个。

第四,推动人才互动互访。依托师生互访、文化交往、国际论坛、志愿者派遣、医疗援助等多种形式,丰富民间交往途径,积极推动人文交流,展示文明中国、进步中国、开放中国的良好形象,凝聚起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强大力量。加强科技合作,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设立科研合
作项目、推动科技人才交流,打造“一带一路”的科技合作纽带。高校参与“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需要的支撑保障高校参与“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离不开必要的支撑保障,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度、工作等方面给予支持,尤其是在对接国家战略、拓展海外工作、互相学习借鉴方面的机制化保障。

1.对接国家战略的信息和渠道支撑在鼓励和支持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政府部门应主动提供信息和渠道支撑,如建立向高校通报“一带一路”信息的机制,让高校及时了解和掌握
“一带一路”的最新动态和需求。政府部门进行 “一带一
路”决策的研究和论证中应吸纳高校专家力量,为高校的资政建言畅通渠道。在谋划和推进相关工作时,应将高校纳入全局视野,发挥高校在资政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2.拓展海外工作的政策和条件保障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教育“走出去”有着现实的需求和天然的优势,但是也会面临不熟悉当
地环境、工作基础薄弱等困难和问题,需要中国驻外使领馆更好地发挥铺路搭桥的作用,为高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站稳脚跟、健康发展助力,复旦大学在哈萨克斯坦探索设立新的海外中国研究中心,就得到了我驻哈使馆的大力支持。
同时也需要教育部门在招生、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与使用、科研立项、经费资助等方面为高校拓展海外工作提供更大的政策支持。

3.互相学习借鉴的交流和合作平台国内既有高水平的综合型大学,也有特长鲜明的行业性院校,相互之间各有所长,学科建设各有优势,这为高校参与“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提供了广阔的
合作前景,同时也要求尽快打造高校之间加强学习借
鉴的交流合作平台。为此,一方面,可进一步发挥现有机制的作用,比如赋予
“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等平台和机制更多职能,发挥其更大的整合作用。另一方面,也可搭建新的合作交流平台,鼓励高校间加强参与“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互鉴交流,总结推广各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益经验,进而优势互补,形成中国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合力。

(作者为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