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下一盘协同发展大棋

教师教育,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一盘棋”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基于教师培训研究、实践与管理方面多年积累,认为三地应该立足于更加长远的区域性教育发展,在教师培养、培训和相关机制建立等方面加大协同力度,积极促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2015年起,国培计划主要面向乡村教师,采取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有效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
示范性项目以培训团队打造、骨干教师高端研修、紧缺领域教师培训为重点;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主要针对乡村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需求,实施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送教下乡培训、教师网络研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乡村校园长培训等五类项目。加强紧缺领域和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开展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足球师资培训。

沪教委人〔2015〕38号

联合培养,优化三地教师队伍供给源

示范性项目推行混合式培训,推进跨年度递进式培训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

由于各自发展定位、区位特征和人口结构分布不同,京津冀三地教师队伍总量、发展水平和城乡结构存在着巨大差异。就北京而言,全市中小学现任教师约13万人,每年因学位增加、教师退休等各种变化所产生的新任教师需求数约5000人。但从各区,尤其是远郊区教师招聘的情况看,却存在着优秀人才、师范类生源及音乐、体育、美术类教师的严重不足。分析原因,一是教师职业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加入;二是近些年师范院校的转型发展,造成了师资培养的结构性不足,使得部分学科毕业生严重超员,而一些学科毕业生供给则严重不足,学科融合师资或全科师资更是十分稀缺;三是因户口、指标等问题带来了教师跨地域就业障碍,使得师资供求关系出现地域性不协调。

2015年示范性项目以培训团队打造、骨干教师高端研修、紧缺领域教师培训为重点,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大力推行混合式培训,着重推进跨年度递进式培训。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精神和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总体部署,经研究,市教委决定在本市基础教育系统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现就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基于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性高校资源优势和河北省生源优势,打通三地教师培养的地域限制,建立华北地区师范教育的联合机制,条件成熟时可探索建立华北联合师范大学,全面提供教师培养和实践指导的持续性专业支持。同时,根据三地师资的不同需求开展针对性培养,促进更多合格师资向中小学输送。

1.开设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端研修和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助力项目

通过组织实施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创新区域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从个人、学校、区域多个层面上形成信息技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持续发展动力。

合作培训,促进三地优质资源发挥引领互补作用

分别面向2000名特级教师和2000名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青年教师开设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端研修和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助力项目。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诊断测评、行动研究、总结提升和成果推广等阶段,进行跨年度递进式培训,帮助优秀教师提炼教学经验,塑造教学风格,凝练教育思想,生成标志性成果,提升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培训本地骨干教师的能力,为各地培养一批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者和培训专家。

有效对接已有项目,为教师打造流畅发展通道

目前,全国性五年一周期360学时的教师培训已经全面实现,但从教师培训力量和培训资源来看,地域差异显著。就京津冀而言,北京、天津教师队伍总量基数不大,总共不足25万人,但优质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比较集中;而河北教师队伍总量很大,中小学教师人数接近70万人,但优质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相对不足。针对此现状,三地应该联合实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师培训策略,开展三类联合培训活动。

2.注重紧缺领域骨干教师培训

统筹规划能力提升工程,从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任务等多个方面对接已有信息技术应用相关项目,包括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基于课程标准的研训一体教师培训课程建设工作坊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基地视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等。逐步形成能力提升工程为其他项目的成果产出提高教师能力、其他项目为能力提升工程提供真实任务和参训动力的良好发展环境,确保中小学教师在学习、实践、创造与产出的过程中目标明确、通道流畅。

一是高端培训。以京津为主,充分挖掘三地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开展高端教师培训。可以采用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或优秀培训专家领衔的方式组建京津冀名师研修站,学员由三地联合招生混合编班。每个研修站可以采用辐射式同心圆的方式组织实施,即学员由核心成员和辐射成员组成,其中核心成员是研修站的驻站学员,全程参加全部研修活动;每位核心成员再带领5-10位本地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开展与研修站同步的培训活动,所带学员并不参加研修站的所有活动,其大部分研修活动由核心成员在当地组织实施。这样可以很好地发挥高端培训的辐射作用,培养出各级种子教师。高端研修还可以开展一些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

对500名法治教育、3000名体育美育、1900名特殊教育、2000名学前教育、1000名班主任和1300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紧缺领域的骨干教师,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项培训,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示范引领各地加强紧缺领域教师队伍建设。

聚焦学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助力真实课堂

二是影子培训。遴选一批优质中小学校,作为京津冀教师实践基地,选拔三地农村地区优秀教师开展不定期异地跟岗实践学习,促进三地优质学校资源发挥更大辐射引领作用,其中京津地区应该承担更多数量的河北省教师跟岗学习。

3.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关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立足学校实践、走进课堂。紧紧围绕学科特色、聚焦学科应用,开展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培训者培训团队的培育、中小学教师的自主选学、面向优课生成的校本研修等,通过大量实践探索,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创新教学模式。

三是建立培训联盟。本着京津冀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总体思路,一方面按照联合培养的思路做实师范教育,一方面通过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联合体的方式做强职后培训。教师培训机构联合体可以由省级教师培训院校领衔,联合区级教师培训机构,通过建立培训课程标准、培训管理规范、开展培训者培训、推动培训者深入中小学校开展实践与任教等,全面提高教师培训机构的能力建设。

对80000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培养400名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引领40000名地市和区县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以校为本底部攻坚,探索专业发展长效机制

共建机制,打通三地教师借力发展政策路径

4.进行培训能力提升专项培训

加强以校为本的研修,借助能力提升工程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齐力推进,促使学校管理者形成各级培训为校所用、为校助力的积极意识,健全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形成校本研修组织管理的长效机制。

京津冀联合开展教师教育,重点在于机制建设。笔者以为,至少有四项机制需要形成共识。一是协同管理机制,即由三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省级培训机构联合组建管理小组,通过联席会或例会的方式,共同研究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共同推动招生与学员分配,确保最大限度发挥各种培训资源优势。二是经费使用机制,破解当前经费使用政策的地域限制,将京津冀作为一个统一体,按照相关财政标准与规范,实现三地能够通畅支付使用各项经费。三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主要通过建立统一认证的网络平台,实现培训资源、研修与教研活动的三地共享,实现三地教师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与交流。四是学分互认机制,制定京津冀教师继续教育学分互认管理办法,将教师在三地的学习进修纳入到统一的学分管理体系,激发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面向7000名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的专职培训者、担任兼职培训者的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能力提升专项培训。

挖掘教育信息化特色,为持续发展提供模式方法

5.开展骨干校园长培训

充分发挥区域、学校、学科、教师个人在能力提升工程中的应用特色,及时收集在大规模的培训与应用过程中产出的关于教学应用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案例、模式、策略等大数据。深入研究、挖掘特色,以科学的结构收集、梳理、解释与运用大数据,形成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智力资源。

面向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中小学骨干校长、幼儿园骨干园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等,进行专项培训,为各地培养一批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带头人。

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范围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以自主选学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培训,至2017年底,完成上海市全体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的要求,上海市能力提升工程的具体目标为: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

每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教研员完成不少于5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其中通识课程10学时、专业课程30学时、实践应用课程10学时。

周期性培训,持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以及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适时扩大规模,开展行动研究,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推行策略与应用策略。

1.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

以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丰富完善信息技术支持的区域及校本研修管理方法,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遴选培训成绩突出的高等学校、网络研修绩效居前的国培远程培训机构、能发挥示范作用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校本研修特色明显的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承担,组织高年级师范生顶岗支教,置换出拟承担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培训任务的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为期4-6个月的脱产研修。培训主要包括院校集中研修、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幼儿园影子教师跟岗实践、返岗培训实践和总结提升等四个环节,跟岗实践时间不少于1/3。建立工作坊,将网络研修贯穿始终。

整合国际国内优质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

2.送教下乡培训

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于2015年6月底前,吸纳教育部推荐的国际国内项目,及向拥有良好声誉的培训机构遴选优质课程资源,建立服务于能力提升工程的基础课程库,满足教师的基本选学需求,定期指导并丰富课程库中的本地资源建设,重点吸纳具有明确学科指向的、基于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专题类课程资源及案例资源。同时,鼓励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软件或平台开发的优质企业开发专题课程,完善课程管理系统的动力机制。

以本地教师培训团队为主体,整合全省专家资源,分学科组建送培团队,开展送教下乡培训。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按年度分阶段实施主题式培训,包括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阶段,切实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原则上同一乡镇同一学科每年送培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天。

进一步构建专家入门评审与学员持续推评相结合的评审机制,促进课程的动态调整与更新,保障中小学教师的学习成效。

3.教师网络研修

整合测评体系,完善自主选学平台

遴选具备国培计划远程培训资质的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专业机构承担网络研修任务,组织实现网络研修任务承担机构与项目县对接,每县对接1家机构,支持双方协同开展2-3年周期性培训,建立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项目县建立网络研修任务承担机构与本地教师发展中心、中小学校的协同机制,有效利用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和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安排网络研修经费50%左右。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重在遴选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教师工作坊研修重在依托本地培训团队,分学科建立骨干引领全员的教师常态化学习机制。

建立基于对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测评为基础的课程管理系统,以评价为抓手,整合学习分析与数据挖掘技术,不断提升课程管理系统的专业化程度,彰显培训体系科学、客观、全面的质量文化。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依托网络研修社区,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对具备网络学习条件的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每年开展不少于120学时的专项培训,第一年应进行不少于5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网络研修任务承担机构为每个学员开通个人空间,为每个培训者成立教师工作坊,建立学校社区,形成区域社区。

支持管理者灵活配置不同类主题课程的学时限制,以技术手段实现对中小学教师自主选学的指导与规范,体现能力提升工程的学科导向与实践导向。增加学员和助学教师对于课程的推评功能,使面向课程质量的评价数据透明累积与呈现,使优秀课程自动显现并适时推荐。加设学校集体选学选项,以便在后续培训中支持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整合。加强对教师的专项能力与培训质量进行形成性分析,帮助管理者实现精准预测和及时干预。

教师工作坊研修。依托教师工作坊,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诊断测评、实践反思、总结提升和成果推广等阶段,进行跨年度递进式培训。遴选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项目县专职培训者和教研员进行专项培训,培养成为工作坊主持人。集中面授每年不少于15天,网络研修每年不少于60学时。遴选具备网络学习条件的乡村教师进行工作坊研修,不断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每坊学员原则上不少于50人,集中面授时间每年不少于4天,网络研修每年不少于80学时。

对接已有项目,培养培训者团队

4.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

市级培训者团队的主要成员包括各区县教育行政管理者、各区县教师进修院校主管领导及师训部主任、普教系统双名工程基地学员、各区县教研员及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其中,面向普教系统双名工程基地学员对接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基地视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各区县教研员对接基于课程标准的研训一体教师培训课程建设工作坊项目,同时针对区县管理者和教师进修院校主管领导及师训部主任开展工作坊专项研修。项目承担单位要与不同项目的实施机构对接来设计方案,以各种对象的角色定位为主要依据,帮助他们在深入理解能力提升工程的基础上,获得与角色定位相关的能力提升,成为未来承担能力提升工程区级培训者工作的中坚力量。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孵化所对接项目的数字化成果,使这些成果能够高质量地进入能力提升工程的课程资源库。

分批组织本省教学点教师到一线或东部中心城市高水平院校,村小教师到本省省会或东部中心城市高水平院校,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集中培训。采取专题讲座、案例研讨与名校观摩等方式。组织特岗教师到城市优质中小学校进行为期15天的跟岗实践研修,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乡村学校足球教师培训。

2015年12月前,各区县分别开设面向培训管理者、培训者与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的区级培训,在2016年9月前,完成区级培训者团队的构建与培训,并研制培训者管理办法,确保培训者队伍在全员培训中的时间投入与精力投入。培训者团队应至少达到区中小学教师全员人数的6%。培训者团队要本着培养一批、使用一批的原则,保障全员培训的工作进展。

面向乡村新建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园转岗教师,采取集中研修和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开展为期15天左右的专项培训,其中,跟岗实践不少于10天。

创新培训模式,有序开展全员培训

5.乡村校园长培训

各区县要以校长、骨干教师、全体教师的顺序组织教师参训,以便在培训前期提升学校参训动力,形成示范性成果辐射后续学习。2015年12月底之前,各区县要组织不少于本区县教师10%的人数参训,参训学时不少于50学时。在2016至2017年间,各区县要推动其他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选学能力提升工程中的课程资源并开展校本实践,确保2017年底前每位中小学教师完成能力提升工程规定的参训学时要求。

遴选高等学校和城市优质中小学幼儿园,采取集中培训与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乡村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进行为期15天左右的专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教师发展政策、校本研修设计与实施、乡村教师发展支持策略与方法等,全面提升校园长专业能力。

依据教育部关于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模式的基本要求,上海市的全员培训模式以混合式培训为主。基于上海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方面的成功经验,本次培训将整合远程、集中、移动、校本等多种培训模式,运用主题式培训,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推动教师学用结合。鼓励教师利用各种移动设备、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移动学习,努力探索泛在学习时代的新型培训模式,使培训更为个性与灵活、更有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

各中小学校要保障校本研修的开展质量,努力构建校本研修长效机制,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为推动抓手,通过有效组织,推动校本研修与培训内容的有机结合。各区县要组建校本研修专家支持团队,进行校本研修课程的研发支持与活动设计指导。

各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和中小学校要将教师培训、特别是在在线学习、研修社区、现场实践等活动中的成熟模式与做法迁移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主题上来,并不断创新,切实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和真实课堂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充分利用技术手段,高效开展全员测评

培训前诊断测评工作于2015年6月开始实施,关于诊断测评的宣传与解释工作借助嵌入平台的微课程来完成,每位教师在选课前必须完成测评,并参考测评推荐来选学课程。

培训测评包括学习阶段测评与实践阶段测评,测评工作伴随着培训同步开展。承担培训的机构具体负责培训测评中的学习阶段测评,设计各课程的测评指标、方法和工具,并开展测评;中小学校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评价指标为主要依据,具体负责培训测评中的校本实践测评。能力提升工程专家委员会负责审核各培训机构将采用的过程评估工具、作品评估工具的设计,以及平台的评估分析功能。2015年9月前,完成对各培训机构测评准备的评估。同时,开发面向寻证的、基于教育情境的、支持知识挖掘的发展性测评工具,并于2016年底嵌入课程管理平台,持续性地支持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

萃取最佳实践,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构建知识管理体系

以能力提升工程为契机,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示范区、示范校和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基础,继续吸纳信息化建设有特色的区域和中小学校加入,形成能力提升工程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实验校和校本研修示范校。

开展课题研究,探究实验区、实验校和校本研修示范校实践中所蕴含的理念、思路、策略、方法、工具、成果及潜在问题,挖掘典型案例、验证相应对策,最终形成教师研修策略与案例集,并以半开放的方式不断吸纳生成新案例,使之成为持续支持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业知识管理工具。

能力提升工程由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并会同市教委有关处室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上海市电化教育馆等部门落实相关工作。在上海市电化教育馆设立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的考核等工作,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负责学分管理和对已有项目与能力提升工程对接工作。

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与领导工作,做好与各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项培训的统筹与衔接,要积极协调,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领导。

校长是本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校培训的规划和实施工作,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创造环境,为教师校本研修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市教委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与能力提升工程相关的技术平台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专项培训、能力测评、绩效评估、课题研究与成果推广等工作。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要求,围绕广大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和细化区县相关经费保障、信息化环境保障。

将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与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绩效考评等制度挂钩。对于已完成十二五学分的教师,于2015年度选学能力提升工程课程的学分可计入十三五全员培训学分。完善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和应用实践的激励机制。

附件: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方案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方案

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求,加快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到2017年使上海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具体目标为:

1.每名教师完成不少于5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2.树立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3.创新培训模式,采用基于评价的集中面授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1.本市全体中、小、幼在编在岗的教师。

2.2018年12月31日之前退休的教师,校长可自愿参加培训。

三、培训内容及责任主体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应用课程组成,具体要求见下表:

表:全员培训学时要求

课程类别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应用课程学时分配10学时40学时责任主体市区、校

1.培训总计50学时,按照10+40的模式选择培训学时,即10学时由市里统一规定,40学时由各区县、学校根据市级培训课程超市中的培训课程组织教师进行选学。

2.通识课程包括:教育信息化政策与经验;相关标准解读、教育信息化前沿与趋势等;

3.专业课程包括:技术素养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类、教师专业发展类、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等;

4.实践应用课程包括:校本研修与实践应用等;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中3大系列,27个主题课程范围的要求,构建上海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机构和相关课程准入机制,面向各类培训机构、优秀教师团队征集培训课程,组织专家审核投标课程,遴选出符合《课程标准》的课程,采用学校或区县自主开发、课程招标和课程整合的方式构建培训课程超市。

1.梳理现有课程并纳入课程超市

根据教师司函〔2014〕62号文件的精神,积极选用国家推荐的优质课程资源,整合基于课程标准的研训一体教师培训课程建设工作坊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基地视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基础教育教师以实用技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等大型教师培训项目的课程以及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等形成的成果,丰富培训课程和资源。

2.面向区、校、机构等招标,组织丰富的课程超市资源

学校或区县要从本校或本区县教师实际需求出发,突出特色,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选择相应主题开发培训课程,并经由专家组审核认定通过,方可开设。

构建培训课程招标制度,制定培训课程开发的各项标准和评审要求,所有课程一经录用,着作权、出版权归课程提供者所有,上海市教委享有使用权;建立课程评价制度,包括课程实施过程评估、课程实施效果评估,课程承担单位或个人必须接受督察和管理,保证按照职责要求完成任务,在严重违规时承担所规定的责任。

队伍来源将从培训项目中已有的骨干教师和种子教师中选拔,同时从区县、学校选拔业务能力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应用突出的教师担当骨干教师或种子教师,补充和建全上海市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者团队,发挥他们先行与带领作用,指导与辅助其他教师学习与实践。

全员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在线自主选学、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骨干培训者的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通过专家引领、主题培训的形式开展。针对需要操作才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教学软件的使用,也将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

参训教师通过登录市级培训平台进行选课、在线学习相应课程、互动交流、提交作业和测试等。

校本研修和实践主要通过线下操作的方式进行,围绕某一学科主题进行专题研讨,或开展校际公开课,进行案例研习、课例研究等活动,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

4.骨干教师和种子教师

培训方式是集中为主,网上为辅,配合定期的教学培训研讨。管理部门将采取不定期的教学效果检查和淘汰机制,不断优化培训骨干教师和种子教师队伍。

每位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需进行培训前诊断性测评、实施中的过程性测评与培训后发展性测评。

培训前诊断性测评工作于2015年6月开始实施,选用教育部推荐的诊断性测评工具。每位教师在选课前必须完成测评,并参考测评推荐进行选学课程。

实施中过程性测评包括学习阶段测评与实践阶段测评,测评工作伴随着培训同步开展。学习阶段测评依据每门课程预设的测评指标、方法和工具进行开展;校本实践活动测评内容包括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晒课,不少于规定学时的校本研修专题研讨、校际公开课,以及其他活动,由学校负责考核评价,区县统计考核结果。

培训后发展性测评将随培训展开进行研发和跟进,持续性地支持上海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

八、已有对接项目的培训学时互认

从2014年始参加教育部能力提升工作省市级管理者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的,以及2015年本市已有对接培训项目中涉及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培训,并完成培训目标任务,可免修40个学时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应用课程,但必须完成10个学时的通识课程的学习,如果项目培训内容与通识课程内容相重叠的,可视作已完成1-2个学时。有关对接项目为:各区县培训管理者工作坊、基于课程标准的研训一体教师培训课程建设工作坊、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基地视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英特尔项目、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微软项目、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

建立市、区两级评估检查制度。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主要责任单位,定期开展培训完成情况的评估和检查,评估检查方案另行制定。

上海市教委安排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专项培训经费,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和细化相关经费保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