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学校美育工作要防概念误读

新萄京棋牌官网登录,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讨论,有两个被反复运用和阐述的概念——“美育课”和“美育教师”,如果我们解读不当,就难以改进学校美育工作。

  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推进学校美育工作

媒体报道中提到的“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鼓励城市美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等,让人感觉到“美育”似乎是一门课程,因而“美育教师”也就是和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等相似的一种学科教师。如果真这样理解,那是完全错误的。

  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徐建培

“美育”并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是所有教育内容和教学课程都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育人”,而“美育”就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目标”——将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培育成“美的人”。“美的人”就是有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知识、美的行为的人;是能够辨别与认识美并善于发现与创造美的有良好审美素养的人。我们可以说,音乐、美术、戏曲等艺术类课程是以美育为基本内容的课程,但并不是说这些课就一定是“美育课”。如果这些课上教师有不美的语言、不美的行为等,那仍然不是美育;而如果这些课被纳入中高考,那就变成了“考试课”。

  近日,教育部与13个省(区、市)签署第二批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充分体现了教育部贯彻中央改革部署的决心和力度。同时,对我们签署备忘录的省(区、市)来讲,也是极大的鞭策与鼓励,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美育不是一项专业技术,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理应具备的素养,也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前面谈到要将每一个学生都培育成“美的人”,前提当然是每一个教师一定都是“美的人”。只有在此基础上,每一个教师在自己所教学科的每一堂课上才能恰当发掘学科的审美要素,并用自己美的教学行为,如美的教学语言、书法、板书等,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美育。

  河北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全省有教育人口1550万,有各级各类学校29451所。近两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教育部的有力指导下,把加强美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确保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强统筹协调,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德育美育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扎实推进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广泛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家乡文化、戏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普及高雅艺术”等系列美育实践活动。特别是结合教育扶贫,加强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学校美育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少年学生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显然,教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是美育教师,要在学校教育中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就应该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合格的美育教师,而不是去培养专门的“美育教师”。

  当前,河北正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2022年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历史机遇,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将以中央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部署要求为根本遵循,以此次部省签署第二批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为契机,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强烈的使命担当,高起点定位、高品位要求、高水平提升,进一步加大学校美育推进力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明确了美育的本质,加强相关培训就不是对“美育教师”的培训,而是对教师的“美育培训”,让欠缺美育知识的教师补一补美学基础、美育概论以及学科美育基础知识,并交流美育经验、探讨美育方法等。

  一是坚定不移落实备忘录目标任务。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等项目建设上,主动与兄弟省份加强交流互鉴,为全国美育共同发展提供河北方案。

另外,也要防止掉进对美育的考核与评价的陷阱。一个教师是不是“美的人”,是不是以“美的人”为目标培育学生,这都是很难数字化的。可一旦进入考核与评价系统,其结果就很可能只剩下一组冷冰冰的数字,而数字的大小不仅可能与美没有关系,甚至还会与弄虚作假发生关系。美育所需要的是美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这样的管理本身就是不美的。

  二是坚定不移加大学校美育工作投入。继续深入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强化经费统筹,将学校美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改善美育基础设施,按照义务教育阶段音美器材配备标准,配齐美育设施设备,提高场地利用率,保障学校美育教学条件均衡发展。

  三是坚定不移加快学校美育队伍建设。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关键,明确新进美育教师比例,建立农村中小学校美育教师补充机制。创新美育师资培养和管理模式,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向美育教师倾斜,实施美育师资省级专项培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师资整体素质。

  四是坚定不移加强美育工作督查问效。将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把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开课率作为对学校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运用现代化手段,做好学校美育质量监测工作,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及时通报监测情况和督导结果,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

  学校美育工作备忘录的签署,使我们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干劲更加充足,进一步坚定了做好学校美育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再接再厉,奋发作为,与兄弟省份一道,为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而努力工作!

  深化改革探索学校美育优质发展新模式

  福建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杨选金

  2016年,教育部与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山东、重庆、四川、甘肃等8个省市签署了《部省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一年来,在教育部的精心指导下,福建省推进《备忘录》任务全面落地,全省学校美育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政府主导,高位推进。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立德树人理念出发,统筹推进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整套政策措施,积极探索面向全体学生、把方向塑灵魂、既注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又体现中外融合、既体现地域特色又引导兼收并蓄的学校美育改革新模式。首先,强化各级政府责任,明确政府及各部门在学校美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与具体职责,在决策、保障层面厘清职责,提高“关键环节”“关键责任主体”谋划美育工作改进策略的能力;其次,建立省政府领导任召集人,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学校与社会互联互动,协同推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长效机制;再其次,将“中小学美育设施设备补缺与提质工程”确定为201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为1700多所农村中小学配备音乐、美术教学设备,全省学校美育设施设备硬件不“硬”的现状得到彻底改变,学校美育工作社会环境极大改善,学校美育空间充分扩张,美育教师在校园生活中的作用空前彰显,形成了以教育为主导,社会支持、其他部门协同推进的可喜格局。

  二是聚焦难题,补齐短板。美育师资缺口大、质量偏低一直是福建省学校美育工作的短板。近年来,福建多措并举,合力填沟平壑。首先,畅通教育内部美育师资补充主渠道,通过实施中小学新任教师全省统一公开招聘、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等措施,引导各地重点补充紧缺学科师资,近年来共补充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4000余人;其次,省教育厅与省财政厅、省文联联合制定协同推进中小学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办法,强化高校、省文联和中小学协作共建、资源共享;再其次,在师范生的培养上强化各学科学生美育素养的培养,在艺术类师范生的培养上推行毕业前先到农村中小学去“淬火”,对美育任课教师,采用轮训方式“回炉”深造,以“大美育”理念指导师资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和受众面,将艺术科目和非艺术科目教师、专兼职教师、校内校外艺术工作者均纳入培训对象范畴,在国家级培训中划出15%的培训名额专门用于美育师资培训。

  三是深化改革,激发生机。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福建积极探索学校美育改革路径。首先,激发美育“活力”,组建了省级美育工作专家库和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发挥专家和专业机构的智囊作用,建立优质美育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挖掘福建地域特色美育优势资源,建设300项福建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教学资源和美育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其次,强化内生“动力”,将课外、校外美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课程化管理,将美育纳入全省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体系,将美育作为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再其次,借助优质“外力”,与台湾建立常态化学校美育交流合作机制,借助闽台地缘优势,持续推进海峡两岸“大学生舞蹈大赛”“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观摩活动”“书法教育交流论坛”等艺术教育交流活动,地方优秀剧种社团成为部分中小学“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靓丽名片。

  一年来,福建省出台学校美育工作文件16份,全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召开学校美育专题会80多场。福建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加快推动全省基础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为新福建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和持久动力!

  努力实现城乡学校美育“齐步走”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区长 陈永红

  2013年10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后,大力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现已初步形成“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社团、人人有项目”的艺术教育立体架构。“一校一品”基本形成,艺术师资配备基本均衡,艺术教育品牌“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基地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面向农村学校,实现优质美育资源共享。一是强化经费保障。制定出台《通州区中小学艺术培训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教师培训经费的10%用于艺术教师培训,并逐年向60多所农村薄弱学校倾斜。3年来,我区累计投入249.6万元用于专业教师培训,确保让农村教师享受更多培训机会。二是改善硬件设施。坚持“一校一品”,乡村学校充分挖掘地方艺术底蕴,建成了非遗研习所、文正书院、蓝印花布展厅、灯彩制作坊等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教育场所。三是普及艺术活动。每年举办校园艺术节、合唱节等艺术活动,实行艺术教育城乡“齐步走”,让更多农村孩子实现了走上艺术舞台的梦想。

  创新培训机制,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近年来,我区先后制定和完善《通州区关于选派艺术教师指导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工作的意见》等9项工作制度,优化培训方式,促进农村教师高效、优质发展。第一,为专兼职教师“补钙”。规定每年全员参加区级培训不少于16课时;参加市级培训不少于一次,7至10天,两年一轮回;乡村骨干教师赴外地培训不少于两次,培训考核结果和绩效工资挂钩。第二,为教师成长“增效”。通过新教师岗前集中培训、新老教师“师徒结对”,为新教师快速成长搭建平台。第三,为薄弱学校“送教”。为提高薄弱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将学校综合评估中的艺术教育考核分值占比由5%提升到10%。每年以对话交流、实地查看和问卷调查等方式督促薄弱学校“制度落地”,选派30多名专业教师到薄弱学校送教。

  植根农村土壤,传承本土优秀文化遗产。一是研发“非遗”课程。成立通州区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研发组,编写了《南通木偶》《南通仿真绣》等20多套校本教材。在20多所中小学实行“走班制”,开设“非遗”课程。二是创设“非遗”社团。我区现有“非遗”社团30余个,经常开展各类展示活动。三是打造“非遗”工作室。我区“曹晓峰蓝印文化工作室”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由口授身传的家族作坊延伸到10多所中小学,有效推动了传统工艺的传承、普及。

  精准发力推进学校美育整体发展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委副书记 代军

  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办美育文件精神,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整体推进德智体美共育,促进区域教育科学发展。

  形成共识,针对美育基本认识的关键方面精准发力。翠屏区印发了《宜宾市翠屏区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高美育认同感。一是摒弃“美育无用”论断。翠屏区将美育作为推动区域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突破口之一,作为推动“教育体制深层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区委、区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来实施。二是树立“共同参与”理念。“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现代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治理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是全区上下共同的责任。

  建立机制,针对美育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建设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美育资源整合中部门协调、人员培训和考评激励等关键环节问题。一是建立“联动抓美育”协调机制。“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等3个项目被列入翠屏区“十三五”规划,并摆在突出位置,区教改领导小组每年两次联席会讨论解决美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形成多部门及团体共同参与,学校、家庭、社会三维协同育人机制。二是建立“干部学美育”培训机制。利用“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读书班”“翠屏之春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对机关、学校领导等特定群体开展培训。三是建立“督查促美育”考核机制。区教督委、督导办组织专家和社会各界专兼职督学定期开展美育专项督导,同时,根据区域重点工作要求对乡镇、街道和区级部门相关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查评价,兑现奖惩。

  找准切口,针对美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部位精准发力。区委、区政府坚持把美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推进学校美育改革。一是普及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尝试“笔试”与“展示”结合互补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紧贴课标要求,力求以评促教。二是调整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在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办法中保留“德体卫艺”专项考核权重不变,同时将学生艺术素质和体质健康纳入教学板块予以考评,加大对学校美育和学科融合工作的评价比例。三是落实体艺教师“六同”保障。通过实施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继续优化学校美育工作的条件保障、过程监督、评价激励、环境支持等环节,确保在岗位设置、工作量认定、评优选先、职称评聘、培训研修、考核奖励等方面,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享有同等待遇,激励艺术专业人才工作热情。

  为学校美育提供引领性资源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任务面前,专业艺术院校责无旁贷要走在前列,把加强思政工作、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优化育人环境等方面工作形成合力,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专业人才。

  中央美术学院在不同时期培养的人才和创作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社会美育上树立了艺术名家名作的标杆。近年来,学校围绕加强美育和提高美育水平,探索了新的育人方式。

  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发展、文化建设与文艺繁荣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中国发展观和文艺观;改善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了课堂串讲、名师讲座、经典阅读、课堂讨论和实践教学的“五位一体”教学;加强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增加学生认识中国美术在观念、造型和审美特征上的体系性价值,树立以中国文化为本、兼容外来艺术经验的学理立场;加强坚定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分析世界美术文化走向,树立“为中国造型、为中国设计”的专业意识。

  学校在学科建设上注重内涵发展,突出办学特色,形成了造型、设计、建筑与艺术人文四大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结构,在世界高等美术教育中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教学改革中强化全面素质培养和创新意识推动,设立了一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所需的新专业,在教学上加强不同学科和专业的融合,形成全面学养和专精能力有机统一的育人模式,在国际交流和对话中产生了影响。

  学校在艺术创作与研究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师生深入生活,贴近现实,表现生活,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和重大社会文化项目,突出时代主题,彰显中国精神,体现创新意识,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创作与研究展现了时代风采,以高品质的艺术语言引领社会的审美取向。

  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目的是培养新型艺术人才。同时,专业艺术院校拥有和蕴藏的艺术思想与艺术思维智慧、相当数量的各门类艺术专业人才以及艺术与审美教学的经验,还大量处于专业领域“自循环”的状态,与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缺乏有机对接,还未形成有效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应实现“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专业艺术院校应加强资源意识、盘活资源库存、发挥资源优势,为学校美育提供具有引领性价值与意义的资源支持。

  “美育八项主张”彰显立德树人

  北京市第35中学校长 朱建民

  通过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我们明确了美育的要义在于审美精神、立美精神的培养,也明确了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还包括德育以及社会、自然、科学等对美的认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提出美育八项主张:一是通过美育提高每名学生的生命质量,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二是将美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放在课堂;三是强调美育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学生搭建不同形式的展示平台;四是为优秀艺术教师建立“工作坊”;五是通过美育提升全校教职员工的审美素养;六是着力打造国际化的美育新模式;七是架设面向全国的美育课程网络平台,实现优质美育资源共享;八是支持学校教师、学生开展美育支教活动。

  为了让“美育八项主张”落地生根,学校在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是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经过几年的打磨,形成了“三横一纵”的美育课程体系,即纵向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建立小学、初中、高中“贯通式”美育课程框架;横向则以课程服务对象为基准,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型课程,面向部分有兴趣且有能力学生的拓展型课程,面向个别有意愿在某一个领域进行研究的学生的研究型课程。纵横相交,为每名学生“私人定制”自己的美育课表。

  二是抓住关键环节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美育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与各个方面,这就要求从管理者到教师都要具有“大美育”意识,要有效运用学科美育资源。以全学科渗透体现学校对美的追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尝试用主题课的形式进行多学科联合教学。以全视角引领学生对美的感知,将美育课堂延伸到校外,让学生能够感受艺术之美。以校园文化涵育学校对美的认知。学校借搬迁至新校区的契机,凸显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三是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学校采用“共享教师”的模式,聘请区域内优秀美育教师来学校执教,实现了区域内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将本校优质教师、学生资源以“志愿支教”的形式输出到甘肃武山、贵州丹寨、海南三沙等欠发达地区,助力这些地区对口帮扶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当地教师素养的提升。此外,学校在社会资源的支持下,相应开设了诸如京剧、“非遗”传承、鲁迅“立人”研究、李大钊精神研究等具有研究价值的美育课程,为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力课程保障。

  引领学生追寻生命成长之美

  广东省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校长 郑凤姚

  2015年,借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之契机,中山市大力推进美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围绕“校园环境立足一个‘雅’字,艺术教师着眼一个‘修’字,课程改革突出一个‘实’字,课外活动着重一个‘精’字”四大措施,逐渐形成了“全市有规划、学校有特色、评价有体系、联动有成效”的“以美育人”新模式。朗晴小学也因此开启了一条通过美育去引领朗晴学子发现美、体验美、实践美的新路径。

  以“做有温度的教育,以人为始,以人为终,让朗晴教育因生命成长而精彩,激活每个人的内在潜能”为美育愿景。我们寻求突破,从本真的教育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几年来,以责任为经,以务实为纬,出色地描绘出一幅从“美育”走向“育美”的现实蓝图。

  以环境育美。信步朗晴,惬意之感呼之欲出。40亩园区树影婆娑,一厅两馆气势恢宏;三大园林错落分布;四大阁精致呈现;五大主体建筑遥相呼应;15个艺体功能场室自成风格。

  以课程育美。我校在开足开齐课程的基础上,用基础课程+特长课程方式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分别以版画、软陶、吉他、舞蹈、合唱等特长项目,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机会。“故事父母进课堂”“台湾美术之旅”“未来学习课程”等探索课程,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亲近自然、欣赏他人、锻炼合作。

  以活动育美。我校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站在学校中央,使学生拥有专属体验,从而唤醒生命潜能,绽放别样美丽,形成自我认同。

  我校凝心聚力于“一校多品”的校园格局,力求通过以校园文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机制,为每名学生的成长搭建最为合适的平台,在“润物无声”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为更美好的自己。

  学校秉承“相信专业,尊重专业”的理念,让专业教师自由成长。同时,学校从市群众艺术馆、电视台等社会机构引进有志推广艺术普及的社会人士为校外辅导员;吸纳大批愿意服务孩子成长、有美育专长的家长为义工教练。

  学校打破校园壁垒,跳出年班界限,尊重学生多元自主的选择权利,打造学生个性发展的成功阶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