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全国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综述之一

教育部简报〔2018〕第16期

武汉大学以扎实的人才培养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学生就业质量得到提升,创新创业人数不断增加,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

省属各高等学校:近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启动培育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教思政司函〔2018〕16号),现就我省省属各高校申报有关要求通知如下:省属各高校每校可申报1个项目。申报表、支撑材料纸质版需加盖学校党委公章,电子版刻制成光盘,所有材料一式两份报我厅(思政处)。我厅将从申报的项目中择优推荐至教育部思政司。申报截止时间:2018年8月17日,逾期不予受理(以送达时间为准)。邮寄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8号湖北省教育厅910。联系人:王立彬、谢大顺,027-87328331。
附件: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培育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的通知湖北省教育厅2018年7月27日附件: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培育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的通知教思政司函〔2018〕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党委: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见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实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经研究,决定培育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建设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有效实施,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整合育人要素,完善育人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强化实施保障,一体化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探索形成具有可示范、可引领、可辐射、可推广、可持续意义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推动形成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校一品或一校数品的生动局面,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系统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二、项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主要分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类型。原则上要求每个项目已实施2年以上,注重实践、实干、实绩,具有鲜明的特色性,稳定的持续性、良好的实效性、较强的示范性。各类项目的具体要求如下:1.课程育人类项目。以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优化、教材讲义修订、知识点考核设计、育人效果评价等方面,形成体系化教学改革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并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具有一支以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政工作队伍协同的教学团队,能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2.科研育人类项目。能够将教育引导、价值引领贯穿于科研项目选题设计、立项、研究、成果转化全过程。科研团队组建时,有考察参与成员的思想政治表现、师德师风情况的机制和举措。科研进程中,有完善的学术诚信教育和监督体系。项目管理、成果评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标体系和责任落实办法。3.实践育人类项目。主题鲜明,时代感强,能够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在项目运行方面,具有完善的方案设计,规范的组织管理,良好的育人成效,较大社会影响,获得过校级及以上奖项,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在项目保障方面,有优秀的指导团队、固定的实践基地、有力的条件保障和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4.文化育人类项目。能够通过建立正面清单、负面清单以及培育选树先进典型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结合融入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方面,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育人模式和育人品牌,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多样的育人形式、良好的育人效果、较大的社会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大力创建文明校园,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已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在本地本校的文化传承创新、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5.网络育人类项目。在网络育人机制建立健全等方面,注重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能够有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在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师生黏合度高、覆盖面广、社会影响较大的网络平台,能够积极参与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在网络队伍建设等方面,围绕网建、网监、网管、网评、网研等工作领域,开展队伍培养培训,已基本建成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队伍,并且作用发挥明显。在网络文化评价认证等方面,初步探索建立了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或认证办法。在网络文化内容建设等方面,各类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创新性、实效性,能够有效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育人导向鲜明、品牌效应显著、运行模式健全、传播效果良好。6.心理育人类项目。在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形成体系化实施机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取得明确成效。在知识教育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或必选课程,有完善的教材体系、丰富的教学手段、良好的教学质量。在宣传活动方面,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能够利用各类宣传媒介和传播方式,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在咨询服务方面,已经构建了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自助与他助紧密结合的咨询服务体系。在预防干预方面,能够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建立了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在工作保障方面,有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工作队伍,有充足的专项工作经费,配备了必要的办公场地和设备,形成了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7.管理育人类项目。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在岗位设置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了岗位育人职责、内容、目标和路径;在岗位评价方面,初步建立了成熟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落实办法,能够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在岗位作用发挥方面,相关人员爱岗敬业、业务突出、为人师表、甘于奉献,能够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营造了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8.服务育人类项目。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后勤保障、图书资料、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服务工作,在岗位设置方面,初步制定了详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了岗位育人职责、内容、目标和路径;在岗位评价方面,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落实办法,能够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在岗位作用发挥方面,相关人员爱岗敬业、业务突出、为人师表、甘于奉献,能够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诉求,具有良好口碑,有突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9.资助育人类项目。能够有效地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初步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在各类资助工作中,创设活动项目,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资助工作与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与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相融合,在实践中取得明显效果,具有较大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主题教育活动或资助育人载体。已经建立了精准的资助体系、健全的长效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基本实现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的有效融合。10.组织育人类项目。在高校党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各类组织中,已经建立育人工作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在推动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育人体系。能有计划地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将项目培育与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遴选培育党建工作标杆相结合,在培育建设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方面取得明确实效,建强育人阵地,创新育人形式,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三、申报方式1.申报范围。各高校可自愿提交申请。有申报意向者需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总体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提交项目申请。2.申报数量。各省级教育工作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地方高校精品项目的申报遴选工作。本地区地方高校30所以下的限报5项,3170所的限报10项,超过70所的限报15项。请各地根据实际,统筹民办高校项目一并申报,并在坚持质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项目申报类型。部委属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可直接申报。原则上每校限报1项。3.申报材料。申报者需填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申请书》(附件1),明确项目团队、前期基础、提升规划、条件保障等内容,并根据实际需要,提供能直接支撑说明项目建设情况的视频、PPT、图片、辅助资料等。4.报送要求。请于2018年9月1日前(以邮戳为准)将申请书及有关支撑材料纸质版、电子版(以刻录光盘形式)一并报送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四、项目管理1.遴选推荐。按照公平公正、标准引领、质量优先、彰显特色的原则开展项目遴选工作,组织专家集中评议论证,择优推选一批精品项目。2.考核评价。为保证工作质量,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实行中期检查制度。项目自批准之日起,培育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2年之后,高校仍需不断优化完善,并持续推动开展。项目培育建设期结束后进行结项验收。项目验收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项目若未能按期、按质量完成建设目标,将予以撤项并追回支持经费,项目所在高校3年内不得申报精品项目。3.经费支持。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对每个精品项目给予10万元的工作经费支持,一次性拨付,主要用于项目实施推进、完善优化和成果转化推广等。项目所在省(区、市)和高校可结合实际,给予一定的政策、经费配套支持。五、联系方式联系人:王
磊 01066096328,赵玉鹏
01066097662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教育与网络处,邮编:100816。附件: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申请书   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4.
部分其他部委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名单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8年7月23日转载来源: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2018年暑期,各地各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精心策划组织了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在实践中践行“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要求,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各地各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予以编发,供参阅。

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工作制度体系。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学校成立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统筹全校就业工作;成立创业学院,设立院务委员会,共同推进创新创业;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特色基地,组建多个创新创业社团,通过“第二课堂”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二是完善工作体系。学校落实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校院两级领导体制,书记、校长担任学校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院系主要领导直接负责本单位就业创业工作,形成了关心、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暑假期间,各地各高校将深化社会实践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紧扣时代脉搏,完善实践体系,创新实践形式,强化实践保障,引领广大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重视培养质量,不断完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一是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强化了通识教育,要求本科生学习一定数量其他学科学分的基础通识课程;鼓励在校生开展科研立项,每年资助1000个左右大学生科研项目;与海外高校交换本科生,实行国内外高校学分互认制度;全面推行“烛光导航”工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本科生参与创新训练。二是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实践育人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组织编写实践育人教程,将实践教学纳入本科专业的教学大纲,并在全国建立332个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与有关单位共建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合作开展实践育人活动;规定本科生、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分别不得少于4周和2周。三是建立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质量评估机构和教学督导团,定期发布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建立就业信息共享机制,打造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职能部门、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学生多方资源共享;组织编写和发布《就业白皮书》和《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委托第三方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建立就业创业状况与招生计划分配、业绩考核、经费拨款联动机制。

坚持价值引领,彰显实践时代色彩。坚持育人导向,将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融入社会实践全过程,精心设计实践主题,引导学生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清华大学组建博士生讲师团,以“走一路、学一路、讲一路”的形式,组织讲师们沿着陕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宁德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之路开展宣讲实践,充分认识国情、解读政策、服务社会。武汉大学把社会实践作为一堂生动的党课和国情民情认知课,组织1.5万余名学生上山下田、走村入户,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九大主题宣讲、“创行黔乡、助力扶贫”等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报告写在祖国大地上。复旦大学以“重走改革路、感知新时代”为主题,组建“记录中国”团队和博士生讲师团,走访改革开放城市,开展“改革开放再出发”主题宣讲。福建成立2000余支高校“红旅”师生小分队,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奔赴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开展精准脱贫,用高校科技成果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助力脱贫攻坚。

强化激励引导,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服务支撑体系。一是完善就业创业平台。学校积极与政府、企业建立联动互补机制,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450余份,与武汉、中山、黄冈等多个地方政府和332家知名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共建100余个挂职锻炼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二是改善就业创业条件。学校每年投入200万用于就业服务工作;投入5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自主研究课题、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创新实践;投入7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和创业实践;投入2800万元新建62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设立珞珈创新天使基金,支持在校大学生和年轻校友开展创业实践;建立健全校内外对接的孵化体系,从校内实践中心、创业团队孵化器到珞珈创意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扶持链条,从场地、资金、政策、培训等多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实践育人格局。优化社会实践顶层设计,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统筹实践资源,形成实践育人整体合力。东南大学将社会实践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集征集选题、项目立项、公开招标、网络双选、公开答辩、考核评比等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实行“管理项目化、运作团队化、考核学分化”,打造“思政教育、基层体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华中科技大学将社会实践纳入课程学分体系,制定《第二课堂学时评定办法》,实行校院队三级联动,打造“学教结合”、“学研结合”和“学做结合”的社会实践工作模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立校、院两级社会实践领导小组,从规章制度、运行体系、评价机制、培训体系和安全教育等方面着手,探索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实行“订单式”团队项目管理,推进课程、科研、文化、资助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形成了党、政、工、团、学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重庆大学设立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中心,统筹校级、院级、各学生社团的社会实践工作,实行社会实践“全员参与”工作模式,实施涵盖建设社会实践服务基地10个、城乡社区市民学校22所、志愿服务专项品牌30个的“123”行动计划,建立从招募选拔、教育培训、评价考核到激励保障全链条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北京林业大学、东华大学、南昌大学建立由校党委统筹、多部门参与、学院联合推动的工作机制,成立社会实践工作小组和指导团队,加强工作主体、实践内容和实践资源的协同,形成资源共享、多元开放、齐抓共管的社会实践育人格局。

丰富活动载体,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改变社会实践传统组织方式,拓宽实践阵地,强化信息支撑,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创新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创新实践项目设置形式,面向全体教师众筹实践项目和内容,鼓励教师提供项目设计框架,并指导学生以课题组形式开展实践。江南大学鼓励以团支部为单位成建制开展实践,同时打通实践基本单元,将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吸收到实践队伍中来,采用“扁平化+项目制”方式全面实施运作。兰州大学打破地域限制,创新实践形式,联合兄弟高校共同前往临夏广河、陇南两当、庆阳华池等地开展家访,依托网络开展远程视频教学,将室内“智慧课堂”拓展到网络,助力教育扶贫。浙江大学组织学生走出国门,在英国、新加坡、印尼、泰国等地建立10余个校院两级海外社会实践基地,赴海外开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宣讲和文化交流等活动。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和新载体,抓好联网上线,开发设计微直播、微足迹、微话题等网上平台和微视频、音频、漫画等微产品,分享实践心得体会,实现实践故事实时直播和深度互动。

(稿件来源:教育部网站2016年5月23日,原题:武汉大学完善“三个体系”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本网编辑:肖珊)

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实践育人保障。以完善实践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加强考核和安全管理,铸好社会实践安全“保险阀”。中国人民大学完善安全保障机制,以安全手册、行前培训、团队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实践过程中安排专人值班,全程跟踪实践进展,加强气象和地质灾害预警提醒,全方位保障实践安全。西安交通大学加大经费投入,实行学校专项经费,校内多部门、书院、学院协助经费,校外企业赞助经费相结合,为社会实践提供持续经费保障。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开展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实施“每日一报”签到制度,印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须知》,举办医疗救护专题培训,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全体师生购买人身保险,保障实践团队安全出行。天津大学设立“黎明基金”专项,打造集队伍组建、信息发布、学分认定等为一体的一站式实践服务平台,并通过主题实践论坛、成果分享沙龙等活动,发挥实践育人的辐射作用。中国海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科学开展社会实践量化考核,制定《社会实践工作考核评比细则》,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发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客观记录、有效认证、科学评价社会实践活动,切实保障实践育人成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