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教育部简报〔2017〕第58期

教育部简报〔2016〕第59期

“回眸五年奋进路”系列报道之十七:坚持思想政治引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布日期: 2019年03月13日 09:46】

浙江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初省委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制定实施40项工作举措,年中召开高校书记校长读书会进行总结督查,下半年组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情况集中督查,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上。

浙江省委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方式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意识形态建设,努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过去的五年,学校党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进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充分发挥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优势,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建立的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省领导深入高校开展调查研究并作形势政策报告。十九大召开后,省领导带头到高校开展宣讲,各高校通过集中宣讲、主题座谈、理论研讨、知识竞赛等形式,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在全省高校开展“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读书交流活动,50多万名大学生积极参与。这些理论学习宣传活动覆盖广、接地气,有效激发了青年学生学理论用理论的内在动力和浓厚兴趣,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突出政治意识,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历届浙江省委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省委主要领导一任接着一任亲自抓。2005年,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主持下,浙江省委建立了省领导联系高校和定期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11年来,省领导深入高校开展调查研究100余次,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60多场次。一是抓方向,明责任。2015年,省委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省级四套班子领导参加。省领导带头通过上讲台对话、进入课堂听课、深入公寓交流,掌握一手信息,见微知著,查找问题,点睛明题。在省委的示范带动下,地方党委建立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积极创新载体,改进作风;高校党委落实主体责任,真正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在立校办学中的重要地位,狠抓落实,提高实效。二是抓细节,重实践。2012年,省委主要领导提出要从抓好学生公寓文明环境做起,全面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工作。4年间,全省高校累计投入10多亿元改善学生公寓环境,改造公寓800多栋、寝室8.8万多间;2300多名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4.6万多名干部教师联系学生寝室,干部教师走访学生寝室超过14万人次;建设公寓学生活动中心、公寓党团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服务设施14.5万平方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起参与检查,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三是抓短板,促改革。制定《浙江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实施方案》,推出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推进实践育人机制建设为重点的“双十”举措,出台领导干部讲课听课等制度,并将思政理论课改革列为省委2014年度22项重点突破改革项目之一。强化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全省17所高校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针对思政理论课骨干教师举办系列专题培训班。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切实加强理论武装

把加强党委全面领导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制定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明确高校党委和党委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在全国率先开展二级学院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试点。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书记抓意识形态工作各项制度,连续三年举办以意识形态工作为主题的高校书记校长读书会,实施高校领导干部讲课听课制度。把意识形态工作要求落实到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加强对讲座、论坛、社团活动等校园宣传文化阵地的有效管理。

着眼实际实效,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为鲜活教材,探索实施一系列具有浙江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举措。一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辅助教材体系。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等地方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将中央和省委战略部署写进教材,将理论武装与大学生身边的事情和切身感受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理论的力量,初步形成了根植于浙江大地、立足于浙江人民实践、具有浙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助教材体系。二是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实施“百校联百镇”、“双百双进”工程,遴选100个乡镇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定点实践基地,校地长期合作育人。百所高校结对100个县,引导百万大学生大力推进社会实践,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建立以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厅局级干部为主的特聘导师师资库,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三是开展文化校园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传承校训、传唱校歌活动,推动建好校史馆、博物馆,创建校园文化标志符号。适应师生现代生活的诉求,建设一批集党团活动、学术交流、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社团文化等为一体的师生交流活动室,真正做到师生对校园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目前全省文化校园建设正在12家试点高校的基础上,向全省高校全面铺开。

学校每年制定实施“四个层次”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从2018年开始制定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学校党委把准政治方向,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全国全省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全国全省统战部长会议精神等重点内容,开展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学校还邀请了侯惠勤、肖铁岩、胡建淼、李建华、柏桦、杨善林、朱继东等专家来校为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专题辅导报告20余场。学校党委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讲重作”“讲严立”专题教育、专题警示教育,通过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为促进科学决策、推动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价值导向,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连续多年开展“最美”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挖掘、广泛宣传“最美教师”、“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引导师生向身边典型学习、从日常善行做起,将“盆景之美”放大为“风景之美”、“风尚之美”。完善大学生导师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拓展实践育人渠道,实施一百所高校结对县“百校联百镇”工程和百万大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双百双进”工程,组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多跑一次”改革等现场调查、志愿服务活动,用生动的实践、切身的感受增强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和理解,每年有40多万名师生参与。

强化使命担当,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把党管意识形态的要求落到实处,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一是加强动态研判。在全省高校建立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工作述职制度,定期开展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动态分析研判,切实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舆论引导,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激浊扬清。二是强化属地管理。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加强教学督查与课堂管理,加强高校各类阵地建设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校内讲台。三是严格落实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党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和毕业生就业教育之中,在全省本科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课程,坚决抵御利用宗教向校园渗透。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学校党委研究制定了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的实施方案,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组建了由校党委书记为团长的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和校院两级学生会负责人为骨干、以优秀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党的十九大精神学生报告团,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和贯彻。承办了安徽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百名高校优秀辅导员“校园巡讲”和“网络巡礼”活动报告会淮南专场,学校还邀请党的十九大代表、校外专家等来校作专题辅导报告,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原则,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宣讲活动。学校累计组织开展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500余场,覆盖听众3万余人,在校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全校思政工作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抓实用好。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思政课主渠道上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把握高校思想理论领域的话语权。把高校思政课改革列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突破项目,推出“双十”举措,积极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质量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等三大计划。全省有25所高校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建设100个思政名师工作室,培养了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增配思政课教师,设立省级思政专项课题,举办思政课骨干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训班、研修班50多期,1万多人次参训。组织修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红船精神问答》《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等省级德育教材。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育人作为职务职称评审、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努力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二、坚持思想政治引领,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把文化育人的环境和氛围营造好。注重文化育人,发挥文化在大学生成长中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努力使大学校园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结合文明校园创建,大力推进文化校园建设,全省高校基本形成一校多品、一院一品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校园文化内涵以及实用、审美和教育功能显著增强。抓好文明寝室创建,投入10多亿元改善高校学生公寓环境。实施校园新媒体建设工程,成立浙江省大学生新媒体联盟,建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两微一端”平台。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思想引领、核心价值观践行、思政课创新、校园文化建设、阵地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推进、网络思政创新和党建统领等“八项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入选安徽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认真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教材和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建设、队伍建设和构建课程建设大格局等五个方面共35项具体工作。成立跨学院跨学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引导学生切实增强“四个正确认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

学校制定实施《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学校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成立党委教工部,下发《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着力通过顶层设计、机构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对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引领,切实推进和保障实施学校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

学校认真落实各级党组织思政工作责任制,落实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与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实施校院领导听课、上课制度,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年为大学生上思政课,2018年学校主要领导为大学生上思政课4次。实行处以上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担任班级导师制度,营造了“三全育人”的浓厚氛围。建立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组织协调、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全校各单位积极参与的思政工作大格局,为思政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坚实的机制保障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坚持党的领导,切实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

学校党委认真贯彻中央、省委意识形态工作部署,抓好意识形态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研究制定了《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细则》,逐级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明确校党委和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机关处级单位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和责任清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从2017年9月开始,坚持意识形态和新闻宣传工作会商制度。截至目前,已进行了13次会商。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按照“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的要求,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落实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保持了课堂纯洁性,守住了课堂主阵地。

学校制定实施《安徽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活动管理办法》,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讲座审批监督管理,严格实行“一会一报”制。近五年共审批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85场。学校还先后制定实施《校园宣传横幅管理暂行规定》《安徽理工大学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校园电子屏、宣传栏、宣传物管理规定》,加强校报、广播、电子屏、宣传栏和校园横幅等宣传思想阵地的监管。

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处置工作,购买了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舆情信息,进一步提升了监测能力,提高了监测时效。制定实施了《安徽理工大学网络舆情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员、评论员队伍,建立舆情应对处理机制,确保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营造了晴朗的网络空间。

四、坚持德育为先,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实践,作为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举措。

学校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五年来,学校评选表彰了“文明单位”4个、“道德模范”22人、“和谐家庭”30个、“校园十佳青年”50人、“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148人、“师德先进个人”84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618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校内营造了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评选表彰了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作品”64件,大大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和层次。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2015年荣获得安徽省第一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称号。2018年,学校制定实施《安徽理工大学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积极申报省级文明校园。学校已从皖北片区脱颖而出,作为文明校园单位等额推选到省文明办。

五、传播正能量,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宣传舆论氛围

学校积极推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校内外各种宣传阵地,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和宣传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举措、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和师生风采,讲好“安理工故事”。五年来,内宣发稿14000余篇,外宣投稿近7000余篇。

学校加强新闻网、党的十九大专题网站、精神文明建设专题网站、学工在线、安理工青年等为主的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平台建设。校园门户网站群全面完备,校、院处两级官方微信、微博基本健全。校园主页、校新闻网改版更新,进一步完善了功能。建成了思政课网络学习平台和学生主题教育网站、网络互动社区。学校英文网站于2018年上半年正式开通,成为学校加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学校主网站被评为第二届、第三届全省优秀教育门户网站。“安徽理工大学学工在线”、“安理工青年”网站先后被评为第五届、第七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学校被教育部和团中央授予“高校新媒体应用先锋”称号,被纳入了团中央“掌上校园”创新试点单位。

开展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积极利用QQ空间、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新媒体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的中国梦”“欢庆党的十九大”“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主题教育活动,扩大校园网络文化的覆盖面;网上网下结合,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创作、推送了一批先进网络文化产品,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

过去的五年,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举旗帜、聚人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己任,有力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今后,学校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