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萄京棋牌官网登录中国教育如何解好百姓关切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反复强调要站稳人民立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并列作为教育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做好教育工作的价值引领和重要遵循。

编者按

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亲手创办的具有红色基因的综合性国家教育智库,始终以研究、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己任,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将学习宣传、解读阐释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开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学理研究和调查研究。按照教育部党组的统一部署,我们自2012年底开始论证策划教育满意度调查。截至2018年,已完成两轮基础教育满意度、两轮高等教育满意度和一轮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向社会发布了5份调查报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认可。我们开展的满意度调查,构建了包括教育期望、教育公平感知、教育质量感知和总体满意度等变量的测评指数模型,覆盖不同类型教育、不同学段的学生、家长、教师、校长、雇主以及社会公众,每轮有效样本大致7万左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越来越深切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殷切期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已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并列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三大战略。本文基于学理研究和调查研究,深刻阐释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不仅昭示党对教育事业的初心,也就新时代新形势下持续推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对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什么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怎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4月25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宝生主持召开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总结领导小组成立一年来的工作,审议2019年工作要点,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今年以来,按照教育部党组要求,我们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特别是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认真梳理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深刻认识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新时代中国教育实践、揭示中国教育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作出的原创性贡献,是我们党一贯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经过70年发展,我国教育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得到实现;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得到全面解决;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机会明显增多;办学机制灵活多样,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有效提升;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迈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不断提升。然而,社会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许多差异,如何正确处理好人民需求与国家利益、公平与质量、人民获得感与遵循教育规律性、阶段性和发展性、人民受益者与参与者、全局性与局部性等关系,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持续推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需要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

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陈宝生在讲话中指出,教育战线特别是高等学校是党的理论工作重镇和主战场,党中央对教育战线的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这是教育战线的光荣和责任。2018年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突出“举好旗、开好局、破好题、答好卷、定好位、育好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阐释研究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率先成立领导小组健全了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调研,及时启动了教育部负责的马工程重点教材全面修订工作,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高校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

为此,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集中开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理论研究,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论渊源、成就经验、发展规律以及下一步努力方向,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和征求意见,旨在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理论渊源是什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办人民满意教育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有哪些经验和规律性的认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没有休止符,下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重点做些什么?期待能引发思考,让全社会能够深入了解和持续思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丰富内涵;能启迪创新,推动解决制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能推动实践,引发教育战线和有关方面积极投入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实践探索中来,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新时代中国教育实践、揭示中国教育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作出的原创性贡献,更是二十一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大成果,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灵魂和本质特征。

陈宝生强调,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努力做到“五个加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一是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准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深刻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更加精准、完整、科学地研究阐释,阐释成果要有原着依据、实践依据、历史依据。二是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研究。要自觉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大背景下,深入研究这一重要思想深厚的实践基础、历史文化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以及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三是加强对我们党的理论发展史、我国思想理论工作史的研究。要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围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在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四是加强对风险和挑战的研究。要站在规律性、时代性、百年变局的新高度,深入研究我们党应对风险挑战的理论思考和政策主张,加强对教育战线应对风险挑战问题的研究。五是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的研究。要充分发挥“三院一中心”的作用,引领教育战线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更好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简言之,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教劳结合”的思想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论支柱。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翁铁慧出席并发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教育领域的初心和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领域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立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透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通过教育造福人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依据和检验标准,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2.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中国教育实践的价值引领

70年砥砺奋进、风雨兼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遵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战略部署的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更加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不断提升。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得到实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把握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丰富发展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都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0年来,党对“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认识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突出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得到全面解决。70年来,我国建立起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1950年的0.4%提高到2018年的81.7%,小学净入学率从1949年的20%提高到2018年的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3.1%提高到2018年的10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1.1%提高到2018年的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0.26%提高到2018年的48.1%,教育普及程度堪称世界奇迹,极大解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进入新世纪,我国逐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实施了“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等,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建立了覆盖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的全学段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切实保障了教育公平。

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机会明显增多。70年来,教育质量始终是教育发展的主线,教育改革也都是为了激发教育活力,提升教育质量。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前教育的保教水平显著提高,幼有优育正在成为新的工作目标;义务教育正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更加完善,类型教育的特色优势逐步彰显,吸引力日渐增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取得新突破,“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服务贡献水平不断提升,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办学机制开放灵活,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

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形成了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呈现出国留学与学成归国同步扩大、来华留学与攻读学位同步增长、“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提高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有效提升。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和国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经费、制度、师资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有效提升。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加大。70年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从落实“三个增长”到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达4%,并连续7年保持4%以上。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先后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培养了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做到六个统一。

坚持人民需求与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人民需求与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精髓。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不断寻求教育同人民需求相契合、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相适应。充分尊重人民需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关注并满足人民对教育的基本需求,为人民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有学上。其次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广覆盖”到“有质量”,从“大起来”到“强起来”,这是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入实践,也是中国教育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再次是满足人民对差异性与多元化教育的需求,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符合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坚持公平与质量的有机统一。公平与质量的有机统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价值。实现教育公平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教育公平的内涵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由人人享有受教育权的机会公平,日益发展为人人都能出彩、人人都能成功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只有坚持推进教育公平,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提高教育质量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任务。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辩证统一体,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提高教育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应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要义。只有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将其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才能实现我国教育由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也才能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人民获得感与遵循教育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人民获得感与遵循教育规律性的有机统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品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还要切实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人民对教育的获得感,就是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解决好人民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让人民对教育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过程。教育基本属性决定教育存在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两种关系规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必须防止非理性地追求人民满意的最大化,而无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只有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保持科学精神和强大定力,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阶段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阶段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显著特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不同时期,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不同,国家对教育的发展目标也不同,教育工作的侧重点也会不同,教育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保障人民受教育机会的“一个不能少”,到保障教育过程的“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变化,再到保障教育结果的“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与之相对应,人民对教育的满意感呈现出阶段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显著特征。办教育要长期规划,一以贯之,同时又要注重抓住要害和工作重点,分步实施,循序渐进。

坚持人民受益者与参与者的有机统一。人民受益者与参与者的有机统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不仅是教育的受益者和评判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和建设者。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是多维的,教育是前置性和基础性的,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就业质量、医疗条件、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没有旁观者,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贡献。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只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才能积聚正能量,增强教育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要不断拓展参与路径、完善制度保障、增强激励机制,着力推动人民群众有理性、有秩序、有效益地参与教育改革发展进程。

坚持全局性与局部性的有机统一。全局性与局部性的有机统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原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有大局观。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作出全面、系统、长远的部署。要通观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有局部观。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各方面和各阶层人民对教育的期许与评价的集合,要充分实现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和教育需求,尽可能地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同时,不能简单地为了满足某一群体的利益,而损害其他群体的教育利益。要整体考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4.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进入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强化顶层设计、营造全社会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积极构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思想自提出以来,经历了十多年的实践积累和理论探索,但对其科学内涵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当前,亟须深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论内涵,科学解答“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什么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怎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应在优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谋划,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整体谋划,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实践路径,丰富政策工具箱。一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着重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坚决破除“五唯”顽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二是提高教育质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创新育人方式、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三是推进教育公平。现阶段应秉持“优质公平”的思想,让受教育者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给予适度倾斜,不断促进更多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四是优化教育供给侧。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需求和多样化的选择,政府要在原有的教育供给基础上,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增加有效、精准、创新与多元的教育供给。五是落实保障到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投入,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信息化,坚持全纳教育理念,努力做到“一个不能少”。六是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最高标准和价值导向,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可观测、可操作、可量化的评价体系。

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满意观,注重倾听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诉求和期盼,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保障,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个孩子自主、自尊、自强地学习成才,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所在。二是引导社会舆论。应当深刻认识到,由于受教育者的层次不同、理念差异、诉求多元,决定了满意没有绝对的标准,因此,应当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讲活动,引导人民群众寻求适合自己的教育。三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教育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动员一切力量办教育,在全社会共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大教育公约数,共画立德树人的最大同心圆,共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路径,进而努力构建起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教育系统公平优质办教育、家庭主动参与分担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工作格局,建立党、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朝着一个理念、一个方向合力前行,共寻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