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从儿童青少年抓起。当代教育越来越体现为一种大教育,即终身教育。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然关注人的全程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学习2016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在教育方面,讨论修改后的《政府工作报告》新增了“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各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内容。为什么?这是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牢记,是对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进一步明确。

7月15日,人民日报第5版刊登我校党委书记程纯的署名文章“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增强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关键等三个方面阐释了只有把立德树人贯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真正建成教育强国的观点。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将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扣好人生的扣子”。他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儿童青少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于人格健全、积极情感培养和良好品德形成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激烈的转型时期,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成长中的危机,亟须予以关注。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所以,“立德树人”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导向。

图片 1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时代主题,必须回应时代挑战。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就我国青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而言,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应看到,依然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我们时代的变迁所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全球化时代的多样文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儿童的主流价值观迷失;信息化网络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儿童交流的减少和道德的冷漠;功利化教育容易导致青少年儿童关注成“才”有余,关注成“人”不足。

立德树人,先立德后树人。《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是我国古代的“三不朽”之一,并放在第一位。表明万事从做人开始,做人是成才的基础。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要成才,先成人,突出了育人的核心,也抓住了教育问题的实质。这不仅是中国教育的努力方向,也是全世界教育的共同追求。爱因斯坦曾在其名篇《培育独立思考的教育》中告诫:“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还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时,他回答:“在幼儿园,那时我学到了做错事要道歉、别人的东西不要乱拿、观察和爱护大自然等等,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开玩笑吧,有谁会想到这些居然是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走向成功的基础和秘密呢?但这位诺奖获得者却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最基本的做人教育,而为各种各样的考试题和门庭若市的“培优班”忙碌着……思考:在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培训班中有德学班吗?有哪个办学机构会开,又会有谁去报名呢?现实中种种现象似乎都在表明,“育分”远比“育人”更具有诱惑力和实用性。分数固然重要,文凭更是重要,然试想如果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学历也提高了,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却不能同步跟上的话,我们培养人的最终目
标能实现吗?先立德后树人与党用人以德为先的原则是相吻合的,教育只有打好人的德之根基,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关键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只有把立德树人贯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真正建成教育强国。

面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挑战,立德树人给予了有力的回应。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突出了“德”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突出地位,科学地阐释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立德树人,用师德带学德。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广义来讲,师者,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这个职业,而是各行各业或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物质和精神上的引领者。师者,德之大也。汉代学者杨雄说:“师才,人之模范”。《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可见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喻德”都是为人师者最基本的职责。从狭义上讲,“师德”可谓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及领导者素质的灵魂,立德当表率,树人为根本,立教作贡献是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观念、情操、品质、规范和行为准则。”师有百行,以德为首。”教书育人,首先要有崇高的师德。教师的道德情操、处世方式、行为准则、治学态度等,不仅对学校教育至关重要,而且与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直接相关,教师人格本身就是一门隐性的课程。如现实中有些教育工作者也有见利忘义、吃拿卡要、弄虚作假等有损师德的现象存在,如果以此形象去示范人,又怎能教育学生,带动学德呢?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可见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教师的精神面貌,包括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责任心、心理素质、创造意识、人格魅力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示范和影响。只有崇高的师德才能带动学生具有良好的学德。所以,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要让真正喜欢孩子和乐于投身教育事业的人走进教师工作者队伍。同时,社会不能神化教师,要尊师重教,尊重教师的劳动、人格和个性,支持并肯定教师高风亮节的挺拔气质,进一步重视教师这支队伍的奉献。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礼记·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且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的核心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却不能变。我们党继承和发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的与归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根本定位与时代要求,是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立足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我国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作为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协同创新。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更加需要协同创新。其一,立德树人的时代性需要多维度的协同创新。立德树人是具有时代性的伟大事业。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整合文化、宣传、教育、法制、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多种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其二,立德树人的全局性需要多领域的协同创新。立德树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领域的合作共育,实现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其三,立德树人的整体性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创新。立德树人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它需要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多学科的协同创新。其四,当前立德树人研究的分割化,迫切需要协同创新。立德树人的研究需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界别,甚至是跨国别的协同研究,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以创新促提高。
“立德树人”写起来才四个字,但其中包含的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社会日新月异,让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已不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单纯是“方法”的改革,而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教育在培养各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上,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积极实行教学民主化和教与学活动的有机统一。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教学目标、手段的多样性,研究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传授教学内容,实行因材施教。探索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探索多领域、整体性的协同创新。立德树人作为一项具有时代性的伟大事业,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整合文化、宣传、教育、法制、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多种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同时,立德树人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它需要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多学科的协同创新。并且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领域、多层面的合作共育。所以,立德树人的研究和实施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只有各学科、各领域、各层面协同创新,在创新中协调提高、共享发展,才能让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更好地得以落实。

增强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通过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大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战线的光荣使命。建设教育强国,要求教育战线增强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来审视。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强化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关键是要确立这个根本检验标准。比如,对于我国高校来说,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前进,必须注重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是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我国高校要突出中国特色,关键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使命,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关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将其全面落到实处。首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办学的制度优势,充分证明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正确性。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在这一点上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其次,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最后,坚持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离不开素质教育。应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者为常州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