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萄京棋牌手机下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李元元: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特征与新思考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精神,必须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任务,着眼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开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征程。

中国高等教育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标志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进入了新阶段,呈现出新特征,承载着新使命,担负着新任务。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任务

立足新时代,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有关教育发展的新思想,对高等教育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走什么道路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把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5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大幅提高,高等教育带给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一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步入或接近世界一流行列。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已进入新时代,肩负着新任务。高等教育发展应着力解决优质人才匮乏、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不断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性意义和对未来新实践、新征程的准确认识,作出了我国发展新历史方位的重大战略判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全新概括。在此背景下,必须认识到,进入新阶段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也相应地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其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总体来说,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加速期,实现了新跨越,基本满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遍诉求。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人民群众对享有更公平高等教育机会的要求和享受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期待凸显出来,这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变其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现状,实现大跨越、大发展首要面临和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转变

只有充分认清和深入分析这一新的矛盾变化,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特征,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具体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呈现出如下新特征: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发展思路由注重扩大规模数量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即将完成从大众化教育向普及化教育过渡,主要任务是通过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二是评价方式由单一指标向系统综合转变。高等教育评价不能局限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微观评估,还应加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中观和宏观评估,全面考量高等教育对科学发展、文化进步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贡献。三是资源配置由差异分布向均衡分布转变。努力破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公平和质量问题,协调区域教育教学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四是国际地位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既要扎根中国大地,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增强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能力和自信;又要以全球视野谋划高等教育发展,与世界优质教育主体平等合作,使中国逐步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领航者。

在发展方向上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引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迈进新时代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教育理论不断创新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有关教育发展的新思想,作出的一系列有关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系统地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提到了新高度,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善的习近平教育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教育思想是我们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教育思想为引领,才能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独特优势,在事关办学方向的根本性问题上站稳立场,确保长期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作为

在发展目标上以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为宗旨。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了12.7个百分点,有一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已经步入或接近世界一流行列,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问题,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更加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公平更优质的高等教育。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必须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为宗旨,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不断促进公平公正,让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既面临新机遇,又面临新挑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努力形成新气象、实现新作为。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撑,建设一流大学就要加强一流学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强“双一流”建设资源统筹配置,不断优化学科学术生态环境,形成一流学科优势带动、多元发展、交融并存的良好态势。二是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荣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优势、综合性大学综合环境育人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光荣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高等教育。同时,把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体现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等多层次多领域,在关心民族命运、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所作为,在勇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需求上有所进步,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高校师生员工根本利益上有所建树,推动高等教育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在发展方式上以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路径。坚持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必由之路,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和高等教育新特征提出的深刻命题,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当前,我国在校学生总体规模位居世界首位,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必须协调好过去一段时间内偏重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的发展方式与新阶段优化供给结构布局之间的关系,解决好人才培养质量、科技成果创新、高端人才数量和大学治理等方面仍存在的不足,分析好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型的新要求,不断为内涵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诉求,更好地助力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在发展空间上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维度为平台。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和未来前景更加广阔。要在新时代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就必须立足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依托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以及独特的政治、制度优势,不断增强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必须面向新未来,融通中外,立足国内并站在全球视野审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充分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平台,统筹考虑国内国际高等教育资源的联动效应,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实践,与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主体平等合作,着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优势,提高全球优秀人才和国际学生吸引力,推进科研合作国际化,积极参与世界教育规则体系建设,充分表达中国话语权。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妥善处理好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关系,才能实现向教育强国迈进的目标,逐渐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领航者。

在发展策略上以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为抓手。2017年9月,国家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我国“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双一流”建设以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规划设计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近、中、远三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如果说“985工程”“211工程”是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集结号”,那么,更加突出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作用的“双一流”建设就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冲锋号”。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必将加快推进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早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必将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奠定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思考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深入学习体会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论述和理论成果,并在新时期教育改革实践中加以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必须紧紧抓住高等教育主要矛盾的转化,围绕新特征、新使命与新任务,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党的领导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彰显中国智慧、发挥中国力量的新时代,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鲜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较短的时期内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这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鲜明的制度优势和体制特色,也是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法宝。因此,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需求,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吉林大学是我党亲手创建、布局在东北地区的唯一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根植于传统的红色基因特色,担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十八大以来,吉林大学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了党委领导在把握方向、总管大局、科学决策中的核心作用,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绩,学校进入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全校带头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的全过程,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坚持立德树人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要求在新时代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以人才培养统领学校全局工作,大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吉林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铸就了学生“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优秀品质。当前,吉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特别提出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根本战略目标,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战略任务。下一步,学校将加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综合环境育人优势,实施世界一流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工程,牢牢把握好教育教学的五个环节:让课堂教学成为培养一流人才的主战场,让实践教学成为培养一流人才的主阵地,让“第二课堂”成为一流人才成长必备的拓展空间,让科研反哺教学的优势成为显著特色,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流人才拔尖创新的舞台。

建设一流学科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工程。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取得成绩的显著标志。学科作为大学发展的基石,是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实力的集中反映,承载着一所大学的建设基础、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因此,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工程,当一流学科建设达到一定水平,一流大学建设便是水到渠成。国家这次“双一流”建设确定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都是以学科建设为重要建设载体。今年9月,吉林大学被正式确定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大学高校,这是党和国家对吉林大学现有办学成就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为吉林大学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任务。吉林大学必将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全面带动一流大学建设。

引育高端人才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任务能否完成,发展水平如何,关键看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学识扎实、水准高超的一流师资队伍至关重要。吉林大学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在欠发达地区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十八大以来出实招、求实效,加大了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扶持力度,确保外来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本土人才环境好、平台高、成长快。几年来,学校高端人才的数量由90余人增加到260余人,2016年新增“国字号”人才达50人次,确保高端人才数量在外部环境不太理想的情况下稳步增长。同时,学校树立全球视野、紧抓国际机遇,引进了一批俄罗斯、乌克兰的高端科学家。今年6月,吉林大学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合作建立了国内首家“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在全球范围延揽优秀人才,力争把吉林大学建设成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

深化综合改革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机制。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面临着从教育观念更新到体制机制创新的种种制约,不改革、不创新、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不进行深层次、系统性、综合性改革亦难见成效。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一些标志性、引领性的教育改革方案不断出台,高等教育新架构的“四梁八柱”搭建起来,教育改革整体上进入了全面落实阶段。当前学校各项综合改革任务正在稳步进行中,部分已完成阶段性任务。下一步,学校将围绕“双一流”建设任务,全面提升驾驭改革发展方向、推进改革落实的战略定力,通过采取“学术特区”“学院(部)试点”等综合改革先导和试点方式,把综合改革推向纵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