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班墨匠心文化为 职教发展培根铸魂

新萄京棋牌官网登录,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当前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危机,就是对“工匠精神”认识普遍的庸俗化、表浅化。“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理想,却也是学校职业教育容易忽视的一个盲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原因很多,关键是对“工匠精神”的理解缺乏理论上的拓展,缺乏理性的提升。

职业教育是围绕职业劳动而展开的教育,因而与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有着天然的联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更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广阔平台。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顶岗实习过程中充满了劳动教育元素,但当前劳动教育现状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近期在多个研讨会上提出,职业教育文化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中寻找“根”与“魂”,阐释时代价值。要从中华文化自信、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史、大国文明传承创新、大国工艺贡献中阐释班墨匠心文化。

正确认识“工匠精神”

一是职业劳动价值观弱化。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然而,很多“90后”“00后”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多重呵护的优越环境中滋长了劳动惰性,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看不上技能工作,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导致了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认同感不高,供需对接出现结构性矛盾。

班墨匠心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鲁班,发明了锯子、钻、刨子、铲子、曲尺、墨斗等木工工具,创造了砻、磨、碾子、铲等农业工具,建造出殿、阁、桥、亭等建筑,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钩强、攻城锤等军事器械,被后人尊称为“行业神”和“百工圣祖”。与鲁班处于同一时代的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发明了车轴、木鸟、云梯、桔槔等实用工具,在几何学、力学、光学和机械学等方面有诸多发明创造,被后人誉为“科圣”。鲁班和墨子均来自社会底层,均出身于工匠家庭,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苦学技艺,精益求精,不断突破,成为那个时代的能工巧匠和技术发明大师,形成了热爱职业、强于实践、精于技艺、勇于创造的班墨精神。

实际上,“工匠精神”应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把握。

二是职业劳动教育内容窄化。现代大工业生产,使得人们一提到技术工人的劳动,就联想到车间重复、枯燥的劳动状态,实际上这隐含着对技术劳动的偏见。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职业教育的专业训练往往被理解成对某一劳动的机械模仿和重复,尽管这种训练能带来肌肉的灵巧,但劳动所承载的技术意义、美学意义、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却在其中被抹杀。学生始终体验不到杜威所说的“做”中创造性、冲动性的快乐,以至于学生仅把劳动看成日后“养家糊口”的手段。

产生于农耕时代的班墨精神需要在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的今天得到传承与创新,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班墨匠心文化。

第一个层次,了解什么是工匠。工匠,是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熏陶,训练、培育出来的一种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是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掌握技能、技艺和技术的人才,要达到一定高度才能称之为工匠,一般的小手作、一般的简单熟练工,不能称之为工匠。也正因为这样,工匠一定是与工业文明的发展、熏陶和浸润联系在一起的。

新时代在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全面认识劳动教育的特殊价值,构建合理的在职业院校落实的机制。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和质量提升的新常态下,班墨匠心文化的时代内涵应该包括以质取胜的价值取向、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细心专注的坚守意志、技术精进的职业能力、追求卓越的精品意识、践行承诺的诚信品质、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和敢于突破的创新勇气。班墨匠心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当今时代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文化推动力。

第二个层次,了解工匠的精神境界。工匠的精神境界有着独特的界定。一般来说,跟工匠匹配的精神,首先,应该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在专业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其次,应该具备强烈的专业追求,把这种不懈的追求,贯穿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作人生的一个目标;再其次,应该具备坚定的专业操守,为了自己的专业坚持,舍得放弃诱惑,坚持企业忠诚,把自己的精神生活寄托在对专业的奉献上,这才是工匠具有的一种精神。

一要确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培养标准,为构建国家资格框架探索可能。国家资格框架是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的制度体系,在沟通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职业院校在做好劳动教育培养标准的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劳动素养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间、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中等值融通的各种可能。劳动教育在人才质量标准上存在着目标层级,按低阶培养标准,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要初步形成职业发展的意向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基本能力,毕业后能够解决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按中阶培养标准,要熟悉常用劳动法律和劳动关系的基本知识,能设计和优化职业劳动的流程,能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运用于劳动过程,感受劳动创造所带来的挑战。按高阶培养标准,要能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劳动、职业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劳动中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技术革新和技能创新的意识。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不是工具性教育,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匠人”不是其全部内容,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是包括劳动价值观在内的工匠精神的培育。

职业院校需要自觉成为班墨匠心文化的践行者。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人才培养目标与班墨匠心文化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班墨匠心文化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意义,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挖掘其时代内涵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实践当中去;要在教师当中树立精品意识和匠心文化,通过把教师打造成理实交融、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从而精心把学生培育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现代型工匠;要把班墨匠心文化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在教学主课堂和实习实训各个环节中渗透工匠精神;要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注入工匠精神,通过开展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进校园活动,广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开展技能比武等活动,展示技能大师的精湛技艺和职业规范,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校园氛围。

第三个层次,在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去看待“工匠精神”这一整体的概念和确切的内涵。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只有从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这三个特征来把握“工匠精神”,才能够对“工匠精神”有一种源于职业教育,又高于职业教育;源于工业文明,又进入后工业文明;源于教育,又跳出教育去看待的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和形而上的追求。

二要在劳动中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关键劳动技能”。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将从机械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转向更精细、更复杂,需要更多思考、分析和创造性的劳动。为此,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特别关注学生“关键劳动技能”的培养。“关键劳动技能”涉及劳动专业能力、劳动方法能力和劳动社会能力三个范畴,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跨专业、不断变化的职业劳动任务,能够在新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职业能力。

班墨匠心文化应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根脉与灵魂。职业教育紧跟市场需求变化,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类型中反应最敏感、变革最快的教育类型。但职业教育的变革中应该有永恒不变的主题,那就是工匠精神和匠心文化。鲁班和墨子集工匠、技术大师、发明家于一身,班墨文化是他们劳动实践、技术创新与发明创造的结晶。无论是打造“现代鲁班”“大国工匠”,还是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些都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

“工匠精神”应该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努力向往的一种境界。对“工匠精神”要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和理解,片面的、庸俗化、表浅化的理解,会对职业教育产生极大的误导。首先,工匠自身的技能、技艺和技术是他们的物质载体和最根本的职业生涯的追求;其次,他们与之相称的独特精神表现为他们对自己专业独特的职业态度,没有这种职业态度,他不能够将自己的专业变成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再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工匠要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有创新能力,要有最终的社会人文关怀。工匠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就是人文素养的培育,如果没有人文素质,就不可能有职业态度的端正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和专业上不懈的创新动力。

三要校内外协同,构筑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平台。校内方面:第一,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融入劳动素养教育,强化劳动价值观的引领。在学校工作报告、校纪校规教育、校园文明建设等工作中融入劳动教育思想,帮助学生体悟到劳动所承载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第二,在常规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促进知行合一。要在实习实训中强化劳动流程、劳动标准、劳动检查等制度的学习,通过劳动工具的改进、劳动组织方式的优化、新技术在传统劳动中的运用,增强对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制度、劳动过程与成果的思考和劳动精神的培养。在渗透性课程中,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了解劳动与经济、与社会、与职业、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校外方面:学生可以在企业师傅指导下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创新,提升劳动素养。要建立顶岗实习劳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顶岗实习劳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劳动质量和有效性。

用班墨匠心文化涵养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用班墨匠心文化坚守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用班墨匠心文化培养能工巧匠和技术技能大师,用班墨匠心文化推进创新创造创业教育,用班墨匠心文化给予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和中下阶层社会人员人文关怀,这些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脉和灵魂所在。

“工匠精神”价值何在

新时代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寄托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双重期望。它应以塑造积极的劳动观念、掌握扎实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诚实合作的劳动品质为教育目标,以生产生活劳动、职业体验劳动、专业实践劳动等为教育内容,通过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实习实训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形成德智体美劳横向有机融入、中高职纵向衔接贯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15日第9版

“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显而易见。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7日第9版

第一,它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这是对该成果的一种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具体化理解。只有从这个角度去把握,我们对工业文明的精神成果才能够有正确的认识,而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就有了一个与世界文明接轨的桥梁和纽带。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所以,职业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以这种精神成果,作为自己的价值根本和导向。

第二,它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只有这样去理解“工匠精神”,才能够为职业教育树立一个志存高远的工作标杆,使得职业教育免于陷入培育、生产“机器人”的尴尬地位,才能走出终极教育、次等教育的认识误区。而且,职业教育确立这样的标杆,会给职业教育带来全新的、本质性的改造,即:让它不仅见技术、见技能,也能见人的素质素养,见人的全面持续发展。

第三,它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只有这样去理解“工匠精神”,才能既将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又使职业教育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和选择。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具体到职业教育,要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独特的精神内涵,有独特的灵魂。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并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给职业教育灌注丰富的思想内容,才能提升职业教育真正的人文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给职业教育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和亮点。所谓职业教育要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它的“德”,就应该包含着“工匠精神”。

第四,它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这样理解“工匠精神”,并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必然会给职业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因为,只见物而不见人,只见技能、技艺和技术,而不见精神,这条路走不下去。因此,必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在专业课程教材的建设上,在教育方法的创新上有一系列的变革,从而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价值性和思想性。经常听到企业在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时,会更重视“德”,这实际上表明了人才的生命力之所在。所以,对“工匠精神”的正确理解,以及对它的适应与培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指导思想。

第五,它是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将“工匠精神”的正确理解引入职业教育,并向社会广泛宣传,对于改变职业教育的形象,对于调整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社会真正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因此,我们不能小看“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及向社会宣传的意义和价值,它能够跟劳动、技能和创造紧密地结合起来。

从这五个方面来说,必须要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把它作为全新的工作指导思想。

“工匠精神”如何培育

第一,职业院校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要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出发,摒弃普通教育目标的制约,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从而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想武器,奠定现实基础。

第二,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那就必须在课程设置、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理性教育的内容。通过必要的人文课程的学习,必要的职业生涯教育,必要的技术理性培育和引导,使得职业院校整个教学过程包含良好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

第三,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的落实上,必须利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

第四,职业院校在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中,要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抓手和载体,给学生、教师一个密切互动、共同成长的机制,只有这样,精神培养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机而又有效的、教与学统一的过程。我们经常以为技能的培育是学生的事,精神的培育也是学生的事,殊不知,精神的培育离开了师生的共同成长,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所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职业院校的所有教师,都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教育理念创新的挑战。

第五,职业院校在自身文化软实力构建过程中,要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和制高点。一方面在院校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以这种文化软实力向全社会推送“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显然,只有弘扬“工匠精神”,才能真正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才能有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生存的社会基础。因此,所有职业院校必须提高社会责任感,在自身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以“工匠精神”培育为重点,将劳动、技能和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向整个社会宣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