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郑州科技学院

一、回头看,发展成效显著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体现出国家办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的决心是坚定的,方向和措施也是明确的。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院长钟秉林在中国民协高专委第二届换届会议上的报告,根据其PPT整理)

近年来,西部高等学校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充分运用国家倾斜性支持政策,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围绕怎样更好地发展西部高等教育,在陕全国人大代表和住陕全国政协委员畅谈他们的想法。

一、关于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国家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新增教育财政经费始终保持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在对西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奖补、国家奖助学金名额和资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以及国家助学贷款奖补资金等方面,都向西部省份倾斜。在高校设置、学位点审批、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向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倾斜。同时,国家还通过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引领西部地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研水平和办学质量。此外,200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通过10多年的对口支援,显著提升了西部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学校管理水平。

新萄京棋牌手机下载 1

大力扶持,严格规范办学

二是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西部地区12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和在学研究生达到594.09万人和37.45万人,较2007年分别增长41.29%和50.76%。云南高校数量达到69所,比2010年增加6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78.95万人,比2010年增加14.3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8%,比2010年的20.02%提高了5.78个百分点,每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166.2人。

孙其信代表

1.清理歧视性政策,保障同等待遇(例如法人属性、地位税费、教师待遇、专业设置、职称评定、项目申报、评奖)。

三是条件明显改善。从硬件方面看,随着国家和西部各省份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西部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校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3年,西部普通高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6.81平方米,生均图书达到68.39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7327.67元。从软件方面看,随着国家持续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计划”,一批西部地区高水平大学的重点学科实力明显增强,对区域内其他高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辐射作用,促进了西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新萄京棋牌手机下载 2

2.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制度保障体系(例如产权政策、会计制度、合理回报、现代大学制度、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冷静看,发展形势严峻

新萄京棋牌手机下载,任芳委员

3.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完善政府扶持机制(例如直接或间接财政资助、政府购买服务、安排专项基金、设立发展基金)。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西部高等教育进入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全面推进向重点突破转变、从常规发展向跨越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新萄京棋牌手机下载 3

4.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例如对民办高校进行科学分类、实施分类管理、制定那个标准,进行质量认证和审核评估,制定安全稳定运行机制)。

一是争创一流难。纵向比,西部高校成绩显著;但横向一比,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差距巨大,表现在高水平人才队伍及高层次学术平台严重缺乏、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优势特色学科明显偏少、国际化水平低等。很大一部分高校仍然沿袭老套路,贪大求全,缺乏科学定位,缺乏分类指导,缺乏合理分工,缺乏特色、差异化发展,办学都是在拼规模化、重复化、综合化,路子都是举债、建设、升格、扩招——再举债、再建设、再扩招,陷入了“水多了掺面,面多了掺水”的怪圈。

郝际平委员

出台文件,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二是财政经费增长难。近年来,在中央大力支持下,西部各省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竭尽全力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但与此同时,几乎所有高校都反映办学经费紧张,高校书记、校长明显感觉“日子越过越紧”,希望政府进一步增加投入。但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各省份既要稳增长,又要减免税收促进产业发展,各省份财政增收变得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保障、卫生、基础教育等支出压力越来越大,财政持续、大幅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可能和空间已不大。

新萄京棋牌手机下载 4

国务院、教育部和各省市对以上优化民办教育环境出台的各种政策性法规和文件,为民办教育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三是债务化解难。近年来,高校负债过重,不仅制约了高校的发展,也给高校和谐稳定造成一定隐患。为推进化债工作,各高校领导的主要精力花在了“找钱”上,部分高校大幅压缩教学经费,甚至有的高校生均实习实训经费只有13元。

郑晓静委员

二、关于坚持内涵发展

四是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当前,国内宏观就业形势仍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总体呈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日趋复杂严峻。

“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对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我们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大需要。”在陕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副主席孙其信提出,要把“双一流”高校建设作为发展西部高等教育的重要抓手,“西部地区呼唤和期待着一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五是民办高等教育拓展难。近年来,西部民办教育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民办高校特别是优质民办高校“吃不饱”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进一步扶优、扶强、扶精,加快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更多、更好地办高等教育,是推进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篇大文章。

孙其信代表说,在“双一流”建设推进过程中,要强化政策指挥棒作用,引导高校加快实施内涵式发展,引导和鼓励其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以特色发展为导向、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中,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目标。同时,要完善评价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鼓励高校自觉面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整合科技资源,探索协同创新与社会服务机制。

1.主要矛盾转化

三、朝前看,必须深化改革

孙其信代表建议,可从强化资源统筹方面着手,综合考虑西部高校在区域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加大对西部高校的人才支持力度,在政策、经费等各个方面给予更大支持,让西部本土人才成为学校发展的优势。

①高等教育的矛盾主要是社会公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迫切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

面对当前我国高校竞相发展、竞争加剧的态势,面对加快发展的新要求,西部地区高校应该深刻总结得失,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要求。根据国家“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要求,努力提高适应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切实办好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要实现以上目标,建议实施“三项措施”,引导“三个方向”,明确“三项制度”。

“带着‘帽子’的人才成为各个高校争相抢夺的对象,这种导向不可取。”孙其信代表表示,西部高校在“双一流”建设激烈竞争中,要更加重视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切实把西部高等教育做强做优。

②要解决上述矛盾,要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质量。但是优质教育资源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需要从硬件、软件、师资队伍、传统文化、校风学风、办学特色等方面积累凝练。

实施“三项措施”。一是要控规模。自高校扩招以来,西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但部分高校办学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导致学校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各高校要结合各自发展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分类、科学定位,让不同的高校能根据各自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发展定位、目标、分工、特色和任务,坚决克服“大而全、广而范”的问题,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道路,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要对高校办学规模进行精确核定,在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总体招生规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西部各省份传统的“老牌”高校,比如像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要严格控制其本科生招生规模,新增计划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让公办高校回到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把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更多地交给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

近年来,西部民办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在西部高等教育中占据较大比重。2016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目前各省正在研究地方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实施方案。为此,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西京学院院长任芳建议,国家可专门确立“高水平民办高校专项扶持项目”,大力扶持一批基础好、办学规范、水平层次相对较高的民办高校加快发展,为实施分类管理起到引领与示范。

③矛盾凸显现象是办班热、辅导热、条子生、高考移民、考试舞弊。

二是要减负担。如今,面对较大的社会压力和债务危机,部分高校犹如“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使得学校在高端人才引进、师资培训、对外交流以及科研投入等方面难有大的作为,不利于高校正常科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因此,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加大对高校债务化解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给高校“减负”、“松绑”。同时,高校自身也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债务化解方案,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深化后勤改革,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办学,想方设法把债务化解到最低程度,确保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提高质量和内涵发展上。

“一部分实力较强的民办高校这些年着力内涵建设,其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成果逐渐积累,办学实力已经赶上或超过部分地方公办高校。”任芳委员说,在民办高校高水平建设过程中,目前仍存在经费不足、在校生结构不均衡和项目申请难等问题。

④社会出现的教育热点问题:质量、公平。

三是要调结构。一要调整好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结构,适当控制公办高校发展规模,积极引导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二要调整好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培养层次结构,既要培养厚基础、宽领域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更要注重培养业务精、实操能力强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三要调整好专业结构,各高校要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巩固和做强优势学科,努力打造特色学科和亮点学科,避免“热门专业”重复布点、“冷门专业”布点过少等突出问题。

任芳介绍道,国家对高水平公办大学有“双一流”建设、“2011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等多维度扶持项目,然而却没有一个针对民办高校的专项建设项目。“民办高校渴求内涵发展,高水平建设,尽快赶上我国高等教育高水平建设的步伐。”

2.发展方式转变

引导“三个方向”:提质量、增效益、塑特色。通过合理控制规模、减轻债务负担、优化调整结构等措施,引导高校从规模扩张转移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高质量和争先进位的轨道上来。

《民办教育促进法》即将颁布实施,任芳建议,为引导地方及相关部门实施政策的制定,教育部应出台引导性的政策,细化分类指导,设立“高水平民办高校专项扶持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水平民办高校。

当前,高等教育的重大现实问题与时代任务:一是如何不断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高质量;二是如何合理配置有限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三是如何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地位,推进教育国际化。

明确“三项制度”。一是分类管理制度。根据高校办学类别、办学类型、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不同类型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和分类服务,推进高校特色发展。二是财政保障制度。在确保高等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前提下,积极探索和改革财政拨款制度,把生均拨款改为定额加逐步增长的拨款机制,引导公办高校控制规模,内涵发展。三是考核评价制度。改进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建立教育部门、专家学者、高校师生、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中介组织多方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分类评价机制,依据高校的不同类型、目标定位和办学要求,确立评估内容和标准,科学评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育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各项工作。(云南省副省长
高峰)

“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成为西部地区软实力建设的瓶颈。”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郝际平说,近年来,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和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西部地区高校排名逐年下滑,地方高校排名下滑尤其明显。

因此,高校必须“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发展”要向“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发展”。

究其原因,郝际平委员认为,客观上,西部地理位置不利、经济较为落后,发展基础一直比较薄弱;主观上,国家没有形成从总体上解决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和保障机制。

3.高等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最终要转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需要人才、科技、教育支撑。”郝际平委员认为,国家应从战略角度考虑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在统筹配置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向西部倾斜,有计划地对西部地方高校安排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提高办学水平,高端人才评选也应向西部倾斜。

随着高校质量建设主题地位的强化,内涵发展形成共识,内涵发展任务繁重,内外环境更加复杂,深化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使得高等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

郝际平委员建议,建立西部地方高等教育投资保障机制,调整目前高等教育分级投资机制,设立高等教育专项补贴或提高转移支付能力,适当提高高等教育学校生均教育支出比例,将西部地方高等教育列入专项补贴用于提高生均经费和专项经费。同时,建议国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投入,适当增加西部地方高校的指标。

经济发展方式调整

(特派北京记者 刘菁 唐冰)

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管理创新、调整经济结构需求和产业结构需求,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镇化,以此集约型经济增长,达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社会职业及就业市场变化

高校应该研究产业结构、社会职业、人力资源需求和就业市场变化,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结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2.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一是大学改革滞后,培养模式落后;二是自1998年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增长7倍,就业形势严峻。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1.学科发展综合化

探索:资源整合,跨学科研究和跨专业人才培养;

调整:内部学术治理结构、学科专业结构;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

2.信息量飞速增长,知识更新和成果转化周期缩短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调整人才培养规格;

优化: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

重视:大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

3.学科和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随着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工程、海洋工程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要求高校有前瞻性和系统性地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

4.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发生改变

知识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知识传递方式由单向专项互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的出现,使得大学知识权威遭到威胁,教育实际效能受到质疑。

“M”代表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慕课课程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
“C”代表课程的意思。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多家以商业形式的供应商专门提供慕课平台,并进入中国。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上述情况导致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室布局收到冲击。要求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传统的传授者和组织者转变成与学生一起的学习伙伴,形成学习的共同体。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第一课堂改革,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建立多样化和个性换培养模式。

高教投资体制改革

1.政府对高教投资力度加大

国家对公办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提高到生均年度12000元,教师科研经费等等保障费用均在不同程度增加。仅北京师范大学年度花掉经费24亿。但民办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目前还尚无保障。

2.提高教学质量及改善生活条件的诉求增加

为此,高校一是要保障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和生活环境;二是加强科学管理和规范办学,保障教学质量和正常教学秩序,及时消除失稳苗头,避免群体公共事件发生。

3.状告学校法人案例增多,校方败诉率较高

有些高校对学生诉求反映不敏锐,改进不及时,工作不到位;在学生管理制度,例如学籍制度、学位授予制度等规章制度与上位法律法规相冲突,形成状告学校案例增多。因此高校应该反思学生管理制度,系统梳理和修订相关政策文件,保持与法律法规的“自恰性”。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

教育国际化新趋势

1.人力资源跨国流动势头迅猛

近年来,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2012年出国留学人员近40万;来换留学近33万(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2011—2012学年,美国有国际学生76.5万(其中中国学生19.4万,占1/4),美国留学生收入227亿美元。通识,教师国际流动也明显加速。

2.教学资源跨国流动和传播速度加快

一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增长迅速。到2012年底,本科以上中外合作项目732个,办学机构43个。二是国际化课程、教材和课件的跨国流动和共享呈上升之势。

3.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跨国传播和融合

一是教育思想观念、教学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传播;二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融合;三是大学多元文化的相互传播与融合。

因此,高校要拓宽国际视野,促进人员、资源双向流动,不能闭关办学,实施开放性办学、提高教育国际化。

集中精力内涵发展

高校要把“育人”作为根本任务,把“质量”作为声誉载体、生命发展线。

①协调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速度。

②特色发展:比较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

③和谐发展:倡导师生为本,凝练管理文化、提升校园文化。

④统筹兼顾:抓住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高校知难、行更难,切记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积累而厚积薄发。

三、关于注重特色发展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并凝练升华而形成的比较优势,是体现大学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体现是:与大学办学理念和功能密切相关联的人才培养、专业发展、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峰方面。

形成特色的前提是:在学校内部形成高度共识,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

办学特色遵循规律是:长期积累、凝练升华、与时俱进。

四、关于应用型定位

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体现在教育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方向,要面向区域经济办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各安其位,科学定位,多样化发展,切忌盲目攀比、发展目标和模式趋同,要向应用型、应用技术型、社区学院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

1.明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

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质量标准。

2.构建科学的专业体系

建立专业的准入、调整、退出机制,做到内涵调整与更新。

3.优化课程体系

要平衡同时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夯实学科专业基础与加强实践能力训练。

4.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着重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技能训练、首岗胜任与发展潜力。

5.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探索多样化、个性化教学,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注重探究式学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模式。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师资制度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水平,改善教师生活待遇。

7.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要积极探索面向市场,学产结合、校企合作,实施就业。

8.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要从标准、体系、方法、改进机制等方面建立教学评价、专业评价制度。

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坚持应用型、服务性导向,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需求。

一要遵循高校的科研活动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呈正效循环。

二是把大学生早期参加研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是坚持教学科研相长,以科研促教学。

五、关于开放型办学

①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入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②探索培养外向型高素质人才。

③鼓励师生通过联合培养、合作研究、讲学游学、参加国际会议等方式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④吸引外国留学生到中国留学,促进中国教育资源国际流动。

六、关于高水平大学建设

1.高水平大学基本要求

明晰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定位;

先进的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

科学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

精良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浓郁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

2.高水平大学核心

高水平大学建设成功的核心是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声誉得到社会认可。因此要平和心态,注重积累,集中精力,内涵发展。

3.高水平民办大学

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积累,没有捷径。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要遵循规律,实事求是。从长远目标而言,高水平民办大学应该是在全国高校中处于高水平地位的民办高校;从中期和近期目标不而言,则应循序渐进,首先在民办高校中处于高水平,继而在地方高校中处于高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