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莫把粗鄙当个性

“屌丝”“尼玛”……这类粗俗的网络语言广泛传播,正在破坏汉语的使用规范,并成为大众文化的污染源。

一些网络语言存在着低俗化、粗鄙化问题,不仅破坏了民族语言的美感和纯洁,也拉低了使用者的文化品位。为了还青少年一个爽朗的网络空间,也为了守护我们民族语言的纯洁,让我们一起携手扫除网络语言垃圾!

新萄京棋牌手机下载,当下,一些格调不高的字眼,时常出现在朋友圈、自媒体空间,以往人们羞于说出口的词汇,在自媒体时代,成了很多人脱口而出、随手即用的“时尚”用语,并在网络成风。

某些粗俗网络语言,甚至已经被精英人群和严肃文本使用,渐成一种时尚,好像不会用就显得很落伍似的,这种语言氛围正在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语言使用习惯。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青少年是网络语言的使用者,甚至是创造者,尤其是对低龄学生来说,在他们还没有积累起足够的传统文化底蕴,还没有建立起对母语规范的辨别能力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和使用光怪陆离的网络语言,很容易使他们与健康优美的语言产生隔阂,成为一个没有语言文化定性的人,进而成为一个在各种时尚文化符号中流浪的人。这种情况不是一种可能,而是一种现实,令人忧虑。

网络语言;个性;低俗;网络空间;语言

更为可怕的是,当越来越多粗鄙化的语言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往往从排斥、反感,到渐渐漠视,直至最后变得无动于衷,甚至被同化而成为推手,而到这个时候,所谓语言使用的底线也就被攻破了。

这种影响,甚至已经超出了语言本身,渗透到价值观层面。粗俗网络语言正在向大众文化的各个层面渗透,为大众文化注入平庸化和粗鄙化的元素,大众文化的强大塑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偏好。大众文化,是滋养国民精神、涵养国民性格的源头活水,这个宽幅文化地带被污染,拉低了社会文明和道德水准。过去一些羞于启齿的字眼,包括一些骂人的话,已经借助网络登堂入室,变成了俊男靓女的口头语,成为影视剧中的对白,甚至扮成严肃媒体的“新文风”,成为公共交流的常用语。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熏染日久,语言审美品位降低,精神和人格自我矮化,玩世不恭心态的滋生,诸如此类去道德化、去价值化的畸形时尚,对青少年来说,已不仅仅是个语言问题,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病毒。先贤们说,在粗鄙平庸的大众文化中,很难产生精致的文化创造。在粗俗网络语言泛滥的今天,揆情度理,值得深思。

互联网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近些年,一些网络语言,如“给力”“点赞”“秒杀”等,已经变成人们的日常用语,甚至被收录到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同时,一些网络语言也存在着低俗化、粗鄙化问题,不仅破坏了民族语言的美感和纯洁,也拉低了使用者的文化品位。

这种风格词汇的扩展蔓延,真实呈现出现代汉语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面临的巨大冲击。是的,语言是活的,有生命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活的丰富、社会的变迁、科技的进步,都会让语言发生适应性变化。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影响会带来两个方向的可能,一方面,优秀的新鲜素材会丰富汉语的鲜活程度,增加接地气的词汇;另一方面,粗鄙化、低俗化和暴力化,也在伤害着语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而后者,显然是应该竭力避免和防范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粗俗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巨大影响,无论对学校教育还是对社会教育,都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严肃问题。面对无孔不入的网络语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尤其语文教育,承担着纯洁汉语的重要责任,有责任厚植汉语的根系,有责任让健康优美的汉语言之核在青年学生的心中扎根,培养起学生必要的语言辨析力,培养起对粗俗语言的基本免疫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粗俗网络语言的传播划上无形的边界。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想的外壳、文化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始终伴随着我们对优美语言的坚守与追求。可反观如今一些网络语言,到处充斥着种种隐喻身体器官的词汇,导致“脏话”“粗话”“下流话”横行。久而久之,一些文质彬彬的专家学者也参与到了这些网言网语的转发使用中,一些大众媒体为了博眼球,也有意无意地博关注的“彩头”;更有甚者,低俗的网络语言竟开始向一些儿童出版物“倒灌”。当粗鄙低俗的网络语言被全社会认为是“通用语言”而见怪不怪时,实际上已拉低了大众文化的水平,撼动了社会文化的根基,也让我们跟中华美学精神渐行渐远。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一些粗鄙的话语对日常话语的入侵和浸淫,是现代汉语在当下遇到的一大挑战和危机,应当引起警惕和重视。语言的粗鄙、低俗之风不可长。

保护汉语言的纯洁和优美,是需要人人自觉担当的事情,特别是承担公共传播责任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都有责任使用规范的汉语,尤其应该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及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有关规定,承担起作为社会教育者底线的道义责任,不能以显示亲和力、强调接地气等理由,为粗俗网络语言的蔓延大开方便之门。

网络上,一些低俗的网络语言,呈现出碎片化式存在、病毒式传播的特点。为何一个网络词汇出现后,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地使用?有人说,措辞平淡就无人问津,不能彰显个性。也有人说,大家都这么用,你不这么用就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须知,庸俗不是个性。对网络污言秽语的纵容、迎合甚至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把低俗粗鄙当成风趣个性,体现的是一种庸俗流行主义和病态的审美趣味。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粗鄙化的语言趋势呢?语言和文字是思想的影像。应该说,这些格调不高的流行语,确实折射出使用者的一些心态,或是无伤大雅的自嘲,或是无奈之下的自我矮化。客观地讲,这些词汇仅仅是在小范围内偶尔使用无可厚非,也无须大惊小怪。但需要警惕的是,传播方式的变化,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与效率都会导致这些词汇的影响力和影响速度呈几何倍数递增。而一旦这些词汇广泛传播并成为流行语之后,还会在社会文化层面进一步导致一些群体自我贬低与矮化,强化部分年轻人玩世不恭的形象与心态,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的年轻人。

语言素来是在不断创新中逐渐丰富发展的,我们不是简单地反对沾有草根之气的网络语言,而是反对粗俗的网络语言。有观点认为,当下汉语的使用,总体上已经呈现出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的危机,已经成为影响一代中国人文化素质的大事。那么,今天我们要做的事,是守住汉语言文明之核。只要这个文化之核在,汉语健康发展的根脉和元气就在,我们的文化基因就在,这理应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当然,语言的雅俗之分是一种常态,任何时候都有。所不同的是,粗俗网络语言所展现的,已经不是语言的生命活力,更谈不上语言的创新,而是一种流入语言江河的污染物。

低俗网络语言的流行,彰显出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和监管仍存在一定问题。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示范性,理应自觉承担起文化责任,自觉抵制网络低俗用语,而不是成为低俗语言的推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文化根基的基础教育,要明确禁止网络低俗语言出现在课堂和书本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理性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

从另一个维度来说,一个时期流行的语言文字,也折射出时代的特质,与社会生活、人们的精神家园息息相关。粗鄙语言的流行,除了映射出我们语言审美的降低,也反映出部分人群心灵的枯萎、情感精神的粗鄙化。这也是值得思考的。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作为网络世界的交流工具和信息载体,网络语言是否干净,直接影响着网络生态的健康与否。网络语言的净化需要全体网民共同努力。为了还青少年一个爽朗的网络空间,也为了守护我们民族语言的纯洁,让我们一起携手扫除网络语言垃圾!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个别公开出版物、微信公众号,本应是传播使用规范语言的载体,竟然也在竞相使用这些粗俗用语,还自解为“接地气”、“转文风”、贴近受众。

诚然,在一个开放、共生的网络里,粗俗暴力的网络用语不可能完全堵住,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维护汉语纯洁与健康的理由。因为粗鄙化的用语,无一例外,都具有较强的私人话语性质,不应该出现在作为朋友圈或者是出版物的公共空间,因为这不但是使用者的自我矮化,也是对于阅读者的不尊重。

汉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身份标识。爱护语言,人人有责。我们国家有通用语言文字法,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理应自觉遵守,保护汉语言的纯洁和优美。作为个体,每个人也都是语言文字的使用者和传播者,每个人都应该动起来,多一点保护语言意识,从手机屏做起,从源头上遏制网络粗鄙语言的蔓延。

自觉抵制粗鄙和低俗语言,让语言的健康、美丽,带给人们心灵的向上力量。

相关文章